
仇富心理學:為何我們會討厭社會上比自己成功的人?從尼采到現代心理學的啟示
甚麼是「仇富」?一種潛藏於社會的防衛心態 你是否曾經在心中暗暗想過:「有錢人都很虛偽」? 或者當別人成功時,你第一個反應是:「他靠父幹吧。」 這種微妙而複雜的心態,就是心理學中所謂的「仇富」(resentment towards the rich)。 它並不單純是「嫉妒」,而是一種在社會比較中產生的道德防衛機制──當人感覺自己被剝奪權力與資源時,便會透過貶低成功者來維護內在的自尊(Feather, 1999)。
探索實用的心理學貼士,立即應用到日常生活裡。由培養抗逆力、改善人際關係,到尋找工作平衡,我們的網誌分享心理學,陪伴你不斷成長。

甚麼是「仇富」?一種潛藏於社會的防衛心態 你是否曾經在心中暗暗想過:「有錢人都很虛偽」? 或者當別人成功時,你第一個反應是:「他靠父幹吧。」 這種微妙而複雜的心態,就是心理學中所謂的「仇富」(resentment towards the rich)。 它並不單純是「嫉妒」,而是一種在社會比較中產生的道德防衛機制──當人感覺自己被剝奪權力與資源時,便會透過貶低成功者來維護內在的自尊(Feather, 1999)。
下載 MindForest,將知識應用於生活當中。ForestMind AI 夥伴會為你提供度身訂造的支持,見證你的每一步成長,助你發揮潛能。

在長大的過程中,我們學會了理性、自控、堅強,但卻常常忘了——我們心裡其實還住著一個內在小孩。那個孩子也許曾被忽略、被誤解、被迫長大。所謂「療癒內在小孩」,不是一種玄學,而是一種深層的心理修復與自我覺察。

你有沒有發現,長大後的我們,常常不知不覺地重演原生家庭的劇本?也許你會在關係中變得過度敏感、害怕被拒絕;又或是無論多努力,都難以感覺被愛。這些情緒並不是無中生有,而是來自我們最早學會「如何愛與被愛」的地方——原生家庭。心理學提醒我們:要真正了解現在的自己,就要先回到那個最初影響我們情緒與信念的地方。

我們都會迷茫:當生活暫時按下「暫停鍵」 你有沒有試過——生活看似一切正常,卻突然覺得自己不知道為何而忙? 那種方向消失、動力變淡、連快樂都模糊的狀態,就是「迷茫」。 心理學稱這種感覺為意義危機(meaning crisis),當我們暫時找不到生活的連貫與意義時,就會產生困惑與焦慮(Heine et al., 2006)。 但迷茫並不代表你做錯了什麼,而是生命在提醒你:「是時候重新整理內在地圖了。」

我們每個人都帶著不同的「成長故事」長大,有人回憶起童年滿是溫柔與笑聲;也有人心底藏著一些不願碰觸的童年陰影。所謂「童年陰影」,不只是指明顯的創傷事件(如暴力或虐待),也包含那些被忽略、被否定、被誤解的小片段。 這些經驗往往深藏於潛意識中,影響著我們如何看待自己、他人,以及世界。那麼,童年陰影到底是甚麼?它如何形塑我們的性格與關係?又要怎麼走出這些陰影,重新擁抱真實的自己?

你是否也曾遇過這樣的情節——明明前一晚還聊得熱絡,隔天對方卻突然消失,訊息再也沒有回覆。沒有吵架、沒有道別,甚至連一個「再見」都沒有。這種在感情、友誼或曖昧關係中「無預警失聯」的行為,被稱為 Ghosting(消失)。在這個透過手機與社群媒體維繫關係的時代,Ghosting 幾乎成為一種新型的分手文化。那麼,為什麼人會選擇消失?被 Ghost 後的情緒傷害,又該如何修復?讓我們從 Ghosting心理學 的角度,一起深入看見這種「無聲的離開」。

你有過明明沒被直接批評,卻心裡莫名縮了一下、開始道歉或說服自己「是不是我錯了」的經驗嗎?那種被說服、被羞辱、或被暗示去配合的感覺,其實往往不是偶發事件,而是人際操控(interpersonal manipulation)悄悄運作的痕跡。Eric Berne在《Games People Play》中提出的溝通分析,正好能幫我們看清那些看不見的溝通陷阱,學會在關係裡既溫柔又堅定地做自己。


在越來越多元與開放的當代社會中,「泛性戀」(Pansexuality)這個詞彙正逐漸走入大眾視野。有人會好奇:「泛性戀和雙性戀有什麼不同?」「泛性戀者是怎麼看待愛與吸引的?」甚至有人會困惑:「如果我喜歡的是『人』而不是『性別』,那我是不是泛性戀?」 泛性戀的本質,其實是一種不受性別二元框架限制的吸引力取向,背後蘊含著豐富的心理機制、情感動力與自我認同歷程。本文將從心理學的角度,深入剖析泛性戀的意義、心理特質、常見誤解,以及如何更健康地看待這種多元的愛。

當代的生活節奏快速又喧囂,噪音、壓力和無止盡的干擾無處不在,要在這樣的環境中尋找「內在平靜」似乎成了一件奢侈的事。然而,禪(Zen)卻像是一條古老又充滿現代智慧的道路,引領我們一步步走向心靈的清明與寧靜。它根植於佛教思想,結合了現代心理學的洞見,強調靜觀生活、簡約本質與情緒平衡。禪不只是打坐的技巧,更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在日常中全然「活在當下」的藝術。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禪的世界,探索它如何幫助我們重新找回內心的安寧與自在。



你是不是常常覺得自己「跟別人不太一樣」?可能你對聲音、光線特別敏感,做事容易分心,或者一旦喜歡上一件事就能全心投入到無法自拔。這些特質,有時候讓人覺得是「缺點」,但其實,它們可能是你與生俱來的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sity)在發揮作用。 神經多樣性不是問題,而是一種人類大腦的自然差異。學會認識並擁抱它,不只會讓你更了解自己,也能讓你活出最真實、最自在的樣子。

在社群媒體與論壇上,「哥布林」這個詞經常被用來自嘲,Incel(involuntary celibate,非自願單身者),這類男生並非選擇單身,而是「想要親密關係卻總是失敗」的一群人。隨著網路文化擴散,這種心態甚至成為一種「身份認同」:他們用「哥布林」來形容自己,彷彿早已認命自己「不被愛」。

在親密關係中,「出軌」一詞往往讓人聯想到肉體上的背叛。然而,現代感情世界中更常出現的一種背叛,並不涉及身體接觸,卻同樣令人心碎——那就是「精神出軌」。它不像傳統出軌那樣明顯,甚至有時連當事人自己都未察覺,卻可能比肉體背叛更具破壞力。究竟什麼是精神出軌?它是如何發生的?又該如何面對?讓我們從心理學角度來深入剖析這個複雜又敏感的情感議題。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想法——想離開熟悉的城市,但又不打算永遠移民?想在不同國家生活,但又不想只是匆匆旅人?如果有,那你大概已經對「旅居生活」心動了。 旅居,介於旅行與定居之間,是一種邊走邊生活的選擇。有人為了工作自由選擇旅居,有人為了尋找自我而出走,也有人只是想看看,原來「家」可以有不同的樣子。

在心理學的眼中,「純友誼」並非單純的「有」或「沒有」,而是一種需要雙方不斷協調、維護、並且清楚自我覺察的關係。本文將帶你從心理學角度,深入分析男女之間純友誼的真相、背後的心理機制,以及為何界線這麼容易模糊不清。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明明工作能力很強,卻老是跟同事吵架?或者朋友小事就生氣,把你搞得心累?別擔心,這可能不是你的「智商問題」,而是跟情商(Emotional Quotient, EQ)有關。情商不只是心理學名詞,它其實像你生活裡的「隱形超能力」,能決定你的人際關係、職場表現,甚至幸福感(Mayer et al., 2008)。今天,就像跟朋友喝咖啡聊心事一樣,我們來輕鬆聊聊情商的秘密。

在人生旅程中,「錯過」幾乎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課題。錯過一個人、一段關係,心裡難免留下一點酸澀,甚至會反覆問自己:「如果當初更勇敢一點,會不會不同?」。 其實,心理學告訴我們,遺憾是一種很自然的情緒,它提醒我們在乎,也代表我們曾經真心投入。更重要的是,錯過並不是故事的終點,而是一段讓人成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