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ember 11, 2025

二手時尚(Thrifting)Gen Z 文化標誌?4方面以心理學看年輕人的消費新趨勢

Natalie Hui
Psychology Specialist

在東亞與香港,Thrifting(二手購物)已不再是一味的節省之舉,而成為揉合環保意識、身份認同與文化態度的社會現象。近年來,伴隨全球永續風潮的興起,香港的年輕世代紛紛將二手時尚視作反抗過度消費與快速時尚的方式,藉此建構其獨特的消費立場與自我風格。本文將深入探討這股文化背後的心理動因,分析為何 Thrifting 已成為香港Gen Z不可或缺的生活態度。

Thrifting是什麼?為何特別吸引香港年輕人?

Thrifting 是指購買二手衣物及物件的行為,最初被視為省錢手段,但現今卻演變為一種彰顯自我風格與態度的時尚選擇。在香港這座文化多元又競爭激烈的城市,隨著永續與環境保護意識抬頭,越來越多年輕人從節省金錢的層次,提升至彰顯身份與價值的層面(White, Habib, & Hardisty, 2019)。

Gen Z世代置身於資訊爆炸與快時尚氾濫的年代,面臨著來自文化同質化和環境破壞的雙重焦慮,Thrifting 不僅為他們提供抗議快時尚的策略,也讓他們在穿搭上更具個人話語權。香港土地狹小,空間與資源有限,這些現況進一步促使年輕人轉向更理性及可持續的消費模式。

此外,二手服飾蘊藏著過去的故事與特別的質感,往往帶有復古感與獨特設計,正合香港年輕人追求創意與差異化的心理需求。他們透過小眾品味與二手時尚圈形成獨特的文化符號,也享受在朋友圈中展現不拘一格的風格,表達「我與眾不同」的身份標誌。

心理學視角:譜寫 Thrifting 的多重魅力

從心理學角度看,Thrifting 能滿足Gen Z對個人獨特性、自我表達及價值認同的深層需求。依據 Erik Erikson 身份發展理論,青少年及年輕人在建立自我意識時會透過具象徵意義的物品和行為表達自我(Erikson, 1968)。此外,當代香港年輕人對環境議題愈發敏感,選擇購買二手品帶來的心理回饋與道德滿足感源自其環境身份認同(Clayton, 2020)。

這種自我表達不僅體現在服裝選擇,而是連結到年輕人追求與眾不同的心理動因。二手時尚賦予他們獨特性,避免落入快時尚流水線標準化的束縛,藉此彰顯自己的故事與價值觀。這種差異化的心理需求,尤其在講求社會認可的東亞文化中顯得更加強烈。

此外,當代香港年輕人對環境議題愈發敏感,環保意識與生態焦慮成為日常話題。選擇購買二手品,可立即獲得「我為環境盡力」的內在道德滿足,促使價值觀與實際行動相融合。這種行為讓他們在面對快時尚的倫理困境時,不至於感到無力,更進一步鞏固個人行動與信念間的一致性。

Thrifting 同時也成為反快時尚及過度消費主義疲勞的出口(Kim & Kim, 2019)。香港快速的生活步調與無處不在的消費誘惑,導致不少年輕人對物質文化產生倦怠。透過支持二手市集和環保品牌,他們重拾消費自主權,不被快速商業文化操縱,激發心理上的力量感與抗爭意味。

香港文化背景下的 Thrifting 心理意義

香港獨特的文化背景與都市氛圍塑造了Gen Z獨有的 Thrifting 心理意義。面對極高的物價、擁擠的生活環境及高社會期望,香港年輕人比其他地區的同齡人更早意識到消費的現實壓力。這促使他們尋求更理性、更可持續的消費方式,Thrifting 剛好切合這一需求。

在儒家文化底蘊深厚的東亞社會,重視社會評價與「面子」往往使「名牌」與「身份」畫上等號。但隨著環保意識興起與全球化影響,香港年輕人開始質疑這種「名牌唯一身份象徵」的觀念,傾向以獨特的二手服飾表現個人風格與價值選擇。

根據Crockett等學者研究,香港都市年輕人願意將自我實踐與社會責任相結合,使Thrifting成為「自我」與「社會責任」的融合象徵(Crockett et al., 2017)。

同時,香港的物理空間及經濟壓力也使年輕人重視消費禮節。他們不僅珍惜物品背後的歷史意義,更樂於在二手市場分享與交流,使 Thrifting 成為一座連結社群的橋樑,強化文化認同與相互扶持的社會網絡。

Gen Z眼中 Thrifting 的文化象徵價值

對香港Gen Z來說,Thrifting 不僅是選購衣物的方式,更承載深厚的文化與心理意義。首先,它是身份認同的重要標誌。每一件二手服飾背後皆有故事,當年輕人穿戴它們,他們不只是在消費,而是在透過服飾傳達自我故事和價值線索。他們用這種獨特的風格與搭配,強烈表達「我就是這樣」的自信與認同(Crockett et al., 2017)。

其次,Thrifting 為年輕人搭建了社會連結的橋梁。在香港,二手市集、交換活動及社交媒體社群形成一個充滿活力的文化圈,讓志同道合之人聚首一堂,共同分享環保理念與時尚靈感。這種強烈的社群歸屬感滿足了年輕人對認同與支持的渴望,是心理上的重要資源。

更重要的是,Thrifting 也是環境責任的具體實踐。年輕人通過購買和穿著二手服飾,展現對永續的認知與承諾,成為世代精神的象徵。在面對氣候變遷與生態危機的時代,他們的行動彰顯著既個人又社會的集體意識。

最後,Thrifting 亦是反主流態度的展現。它是一種對抗快時尚、過度消費和商業操控的心理抵抗,代表著年輕人追求自主且意識醒覺的消費觀,也透露著他們拒絕成為體制與流行奴隸的堅定意志(Kim & Kim, 2019)。

讓 Thrifting 成為更深層的生活態度

為推動 Thrifting 內化為生活哲學,年輕人需擴大心理意識,深入理解每件二手品的歷史與環境價值(Clayton, 2020)。此認知提升消費意義,使行為不再只是購買,更是文化參與與價值實踐。

建立專屬社群亦關鍵,市集及線下活動成為文化交流平台,增強社會聯繫與心理支持(Crockett et al., 2017)。這促成一種動態的文化認同,強化自我與他者的連結。

最後,發展自我風格並自信展現,是讓 Thrifting 持久並深入生活的重要元素。這不僅使個體心理滿足,也鞏固身份認同,促進文化多元發展。

結語

在香港這樣一座融合東西文化、高壓快節奏的城市,Thrifting 不僅是Gen Z的購物風潮,更是心理需求的投射與文化態度的具象。它將身份認同、環境意識與社會抗爭融為一體,成為年輕人心中不可取代的文化符號。

展望未來,隨著環境永續與多元文化認同持續推進,Thrifting 的社會和心理價值將愈加凸顯。香港年輕人憑藉這股潮流,不僅在物質上減少浪費,更在人格與文化上打造出屬於自己世代的強大力量。

一件件二手服飾如同一道道星光,指引著這代人的心靈航程,引領他們自信而溫柔地前行,在這片繁忙的都市中亮出真我。

探索 MindForest App:了解文化同頻,理解你的消費心理

在這個快節奏與資訊爆炸的時代,MindForest App 為你提供心理學AI對話,幫助探索自我認同與消費態度,理解購物背後的內在動力,促進更健康的心理成長。現在就下載體驗,開始你的心理探索之旅。

下載MindForest App,展開心理學AI對話

🌿 ForestMind AI:你的心理教練

當你面對消費焦慮、身份迷惘,ForestMind AI 會依據你的情緒給出暖心建議。幫助你理清心理需求,逐步理解內在價值與行為模式。

🪞 靈感故事:記錄你的消費與自我成長瞬間

透過書寫,重新梳理選擇背後的故事與感受,讓自我意識更清晰,建立更自由的生活態度。

🧠 心理測評:深入了解你的消費心理

心理測評助你洞察動機和情緒,辨別真正的渴望與外在壓力,讓你做出更符合自我價值的決策。

現在就下載 MindForest,開始練習了解自己。


參考文獻

Clayton, S. (2020). Environmental identity: A conceptual and an operational definition. In S.

Clayton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and Conservation Psychology (pp. 62–87).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rockett, M., et al. (2017). Urban identity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among youth. Journal of Youth Culture, 14(3), 205-219.

Erikson, E. H. (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W. W. Norton & Company.

Kim, H., & Kim, S. (2019). Fast fashion fatigue and consumer behavior: A social psychological approach. Fashion and Sustainability, 5(2), 123-136.

White, K., Habib, R., & Hardisty, D. J. (2019). How to SHIFT consumer behaviors to be more sustainable: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guiding framework. Journal of Marketing, 83(3), 22-49.

You May Like🗞️

盲盒熱潮背後的心理學:為何拉布布 (Labubu)等泡泡瑪特(Pop-Mart)玩偶會讓成人如此著迷?

Read More
Personality

18 − 29歲,成年初顯期必經的 7 道門檻:從迷惘掙扎到找到人生意義

Read More

二手時尚(Thrifting)Gen Z 文化標誌?4方面以心理學看年輕人的消費新趨勢

Read More
Relationship

過客:那些短暫卻讓我們成長的人,你也遇過嗎?

Read More
Relationship

錯過一個人、一段關係:心理學5個方法教你放下遺憾

Read More
Relationship

表白心理學 :勇敢說出口的5個技巧,不論成功或失敗,都是成長的開始

Read More
Contact us

info@mindforest.ai

4F, Chinachem Johnston Plaza
178 Johnston Road
Wan Chai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