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12, 2025
Relationship

曖昧對象搞消失?看懂Ghosting 心理學 — 3 個情感修復方法

Sammie Tang
Content Creator

你是否也曾遇過這樣的情節——明明前一晚還聊得熱絡,隔天對方卻突然消失,訊息再也沒有回覆。沒有吵架、沒有道別,甚至連一個「再見」都沒有。

這種在感情、友誼或曖昧關係中「無預警失聯」的行為,被稱為 Ghosting(消失)

在這個透過手機與社群媒體維繫關係的時代,Ghosting 幾乎成為一種新型的分手文化。那麼,為什麼人會選擇消失?被 Ghost 後的情緒傷害,又該如何修復?讓我們從 Ghosting心理學 的角度,一起深入看見這種「無聲的離開」。

甚麼是 Ghosting?為何它在網絡世界變得如此普遍?

Ghosting 指的是在一段關係中,一方突然中斷所有聯繫,不再回訊息、不接電話,也不給任何解釋。這不僅是戀人之間的現象,也出現在朋友、工作甚至家人關係中。

根據 LeFebvre 等人(2019)的研究,超過四分之一的成年人曾經被 Ghost 過,而約 20% 的人坦承自己曾對別人這樣做。

在網路交友盛行的年代,我們可以輕易地「扔掉」一段關係,只要按下一個封鎖鍵,就能讓對方瞬間消失在生活裡。

心理學家稱這是一種「數位逃避策略」——在虛擬環境中,人們傾向選擇最省力、最不尷尬的方式結束互動,哪怕那會留下深深的情感創傷(Timmermans & Courtois, 2018)。

Ghosting 心理學:為甚麼人會選擇「消失」?

Ghosting 並非單純的冷漠,而往往反映了背後的心理狀態與情感恐懼。以下是幾個常見的心理原因:

1)逃避衝突:害怕面對「被拒絕的場景」

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 的角度來看,逃避型依附者在面對親密關係壓力時,傾向選擇「消失」以避免焦慮(LeFebvre et al., 2019)。

對他們而言,直接面對衝突、道別或說明原因都可能引發不安,因此「不說話、直接斷聯」成為一種心理防衛機制。

2)數位化的「關係去人性化」

Koessler、Buxbaum 與 Dailey(2019)的研究指出,在數位溝通中,人們容易把對方視為「螢幕另一端的使用者」,而非真實的、有感情的個體。

當缺乏面對面互動時,同理心被削弱,責任感也被稀釋,使得「直接消失」變得更容易,甚至被合理化成一種「避免尷尬」的選擇。

3)控制與自我保護:我先離開,就不會被傷害

有些人選擇 Ghost,是為了在關係中維持心理主導權。

主動消失能讓他們感覺自己仍「掌握節奏」,同時避免被拒絕的痛苦。

這種行為雖然看似冷酷,但其實源自深層的 被拒絕恐懼(fear of rejection)

被 Ghost 的人:當沉默比拒絕更痛

被 Ghost 的那一刻,不只是聯繫中斷,更像是被「從存在中刪除」。

心理學研究發現,Ghosting 對情緒的傷害與「社交排斥(social rejection)」相似,會觸發孤獨、焦慮與羞愧的反應(Freedman et al., 2019)。

1)無解的懸念:沒有結束的結束

比起被明確分手,被 Ghost 的人往往更痛苦。

因為關係沒有明確收尾,留下的是無限猜測:「我做錯了甚麼?」「他是不是出事了?」

這種不確定性會讓人陷入反覆思考與自責,甚至延長情感的修復時間。

2. 自我懷疑與安全感崩塌

被 Ghost 的經驗會動搖自尊,讓人懷疑自己是否不值得被愛

Freedman 等人(2019)的研究指出,這類情感創傷可能引發焦慮或信任障礙,進而影響未來的人際互動。

而這也是 Ghosting 最殘酷的地方——它讓人懷疑自己,而非關係的真相。

如何走出 Ghosting 的陰影?3 個心理修復建議

被 Ghost 並不代表你「不夠好」,而是對方無法以成熟的方式面對關係。以下是根據心理學建議的三個修復方法:

1)承認受傷,給自己情緒空間

別急著假裝灑脫。被 Ghost 是一種情感創傷,承認「我很難過」是第一步

你可以透過寫日記、與朋友談話、或冥想練習,釋放內在的悲傷與困惑。

允許自己感覺痛,才有可能真正痊癒。

2)放下對「答案」的執著

多數時候,你可能永遠得不到為甚麼。

Ghosting 的人往往連自己都不清楚原因。

心理學家建議,closure(結束感)不是來自對方的解釋,而是你自己決定不再等待。

與其糾結「他為甚麼」,不如學會說:「我值得更明確的關係。」

3)重建信任與界線:讓關係變得更健康

經歷 Ghosting 後,重新建立安全感非常重要。

試著檢視自己在關係中的界線:甚麼樣的溝通是你期待的?你希望如何被對待?

透過與可靠的人互動、建立穩定的連結,你會慢慢恢復對人際關係的信任。

從 Ghosting 學會的事:勇敢說再見,比無聲消失更有力量

Ghosting 的流行反映了現代人對「情緒責任」的逃避

但真正成熟的關係,不在於永不衝突,而是能誠實面對。

當你敢於開口說:「我覺得我們不太適合」,其實就是在尊重對方,也尊重自己。

誠實的結束,永遠比無聲的離開更體面、更有力量。

結語:Ghosting的世界裡,別讓自己也消失

Ghosting 讓人痛,但也讓你重新看見:誰值得你的信任,誰只是過客。

下一次,當有人選擇消失,請記得——

那不是你的缺陷,而是對方無法承擔關係的重量。

你仍然值得被理解、被尊重,也值得一段真誠、不消失的愛。

從面對別人的消失到放下執著:MindForest 陪你走出 Ghosting 的陰影

被 Ghost 之後的沉默與懷疑,往往比言語更傷人。

透過 MindForest App,你能重新理解這段經歷,在孤單中找回自我價值。

MindForest 陪你走出 Ghosting 的陰影

1️⃣ 覺察階段 — ForestMind AI 陪你理解情緒反應

當焦慮與疑惑湧現時,AI 會溫柔地引導你看見 Ghosting 背後的心理動力。

2️⃣ 療癒階段 — 靈感日記書寫被消失的自己

記錄思緒與感受,讓情緒重新被看見,轉化成力量與理解。

3️⃣ 成長階段 — 心理測評幫你重建情感安全感

探索依附風格與關係模式,學會以穩定與自信迎接下一段真誠的連結。

🌱 立即下載 MindForest App,開啟你的情感療癒之旅。

☁️ 你也可以試用網頁版

參考文獻

Freedman, G., Powell, D. N., Le, B., & Williams, K. D. (2019). Ghosting and destiny: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predict beliefs about ghosting.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6(3), 905–924.

Koessler, R. B., Buxbaum, C., & Dailey, R. M. (2019). Ghosting and avoidance in modern communication: Understanding the implications of digital disappearanc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98, 84–91.

LeFebvre, L. E., Allen, M., Rasner, R. D., Garstad, S., Wilms, A., & Parrish, C. (2019). Ghosting in emerging adults’ romantic relationships: The digital dissolution disappearance strategy.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39(2), 125–150.

Timmermans, E., & Courtois, C. (2018). From swiping to ghosting: Examining the impact of dating app use on relational communication.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80, 74–80.

You May Like🗞️

童年陰影:藏起來的傷,長大後都去哪了?心理學5個方法改寫過去

Read More

仇富心理學:為何我們會討厭社會上比自己成功的人?從尼采到現代心理學的啟示

Read More

【人際操控】識破3大「溝通話術」:用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守住自己的界線

Read More

人生迷茫,不知道自己要甚麼?心理學4個方法教你在未知中找到方向

Read More

療癒內在小孩:心理學4個方法擁抱那個渴望被愛的自己

Read More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心理學5個方法與過去和解,成為拯救自己的大人

Read More
Contact us

info@mindforest.ai

4F, Chinachem Johnston Plaza
178 Johnston Road
Wan Chai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