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來越多元與開放的當代社會中,「泛性戀」(Pansexuality)這個詞彙正逐漸走入大眾視野。有人會好奇:「泛性戀和雙性戀有什麼不同?」「泛性戀者是怎麼看待愛與吸引的?」甚至有人會困惑:「如果我喜歡的是『人』而不是『性別』,那我是不是泛性戀?」
泛性戀的本質,其實是一種不受性別二元框架限制的吸引力取向,背後蘊含著豐富的心理機制、情感動力與自我認同歷程。本文將從心理學的角度,深入剖析泛性戀的意義、心理特質、常見誤解,以及如何更健康地看待這種多元的愛。
「泛性戀」(pansexuality)一詞源自希臘字首「pan-」,意為「全部」或「無所不包」。泛性戀者的情感或性吸引力不受對方的性別或性別表現限制,他們可能被男性、女性、非二元性別者、跨性別者,或任何性別光譜中的人所吸引(Galupo et al., 2017)。
這種吸引並不代表泛性戀者「誰都愛」或「毫無選擇」,而是他們的感情對象標準不以性別為首要條件,而更傾向於性格特質、連結感、價值觀或精神共鳴。換句話說,對方是誰比「他是甚麼性別」更重要。
許多人會將「泛性戀」與「雙性戀」(bisexuality)混為一談,但兩者的心理基礎略有不同。雙性戀通常指對「男性與女性」都有吸引力,而泛性戀則是不受性別分類影響的吸引(Callis, 2014)。
舉例來說:
這樣的差別看似細微,卻反映出對「性別在吸引力中的角色」的根本態度,也揭示了泛性戀更強調人際連結的深層層面。
泛性戀並非一種「潮流」或「選擇」,而是一種內在穩定的吸引模式。心理學研究指出,泛性戀者往往具有以下幾種特質:
泛性戀者通常更重視性格與價值觀的共鳴,而非外在條件。他們的吸引更多源於深層的心理連結,而非社會認可的性別框架(Nikki Hayfield & Karolína Křížová, 2021)。
泛性戀者在性別與關係的看法上,往往展現出較高的「心理開放性」(openness)(Fořt et al., 2024),對多元性別有更強的包容與理解。他們也傾向挑戰傳統規範,擁抱個體差異。
許多泛性戀者會經歷自我探索的過程,包括質疑既有的性別分類、重新定義愛與吸引的意義,最終形成一種更整合、更個人化的愛情觀。
儘管社會對性傾向的理解逐漸進步,泛性戀仍然常被誤解。以下是三個常見迷思與心理學角度的澄清:
❌ 迷思 1:泛性戀就是「誰都愛」
👉 真相:泛性戀不等於濫情或毫無選擇,而是吸引不以性別為前提。他們仍然有自己的偏好與界限。
❌ 迷思 2:泛性戀只是雙性戀的「升級版」
👉 真相:兩者的心理機制不同。雙性戀承認性別存在但對兩性都有吸引,泛性戀則淡化性別在吸引中的意義。
❌ 迷思 3:泛性戀是年輕人追求潮流的標籤
👉 真相:泛性戀作為性傾向的科學研究已超過 20 年,並有越來越多實證證據支持其穩定性與一致性(Galupo et al., 2017)。
如果你身邊有泛性戀朋友、家人,或你自己正在探索性傾向,以下幾點心理建議可能對你有幫助:
試著將焦點從性別分類轉移到人本身的特質與連結,這能幫助你更真實地理解泛性戀的本質。
許多泛性戀者可能曾面臨質疑與不被理解的經驗,建立一個安全、包容的對話空間,能讓他們感受到被接納與支持。
有些人喜歡用「泛性戀」來表達自己,也有人選擇不標籤。尊重每個人自我定義的方式,是理解性傾向多樣性的關鍵。
泛性戀提醒我們:愛的本質不在於「對象屬於哪個性別」,而在於「我們在對方身上看見了甚麼」。在一段關係中,靈魂的共鳴、價值觀的契合、情感的深度,遠比社會分類的性別來得重要。
無論你是否認同自己是泛性戀者,理解這種性傾向背後的心理機制,都能幫助我們更開放地看待愛與吸引的本質,也讓我們學會用更包容的心去愛,並被愛。
如果你正嘗試理解自己對他人的吸引、不確定自己是否屬於「泛性戀」,或只是想更深刻地認識情感的多樣性,MindForest App 將成為你旅程中的溫柔陪伴。
透過每日的情緒紀錄與互動分析,ForestMind AI 會根據你的反應與需求,提供個人化建議,協助你釐清情感連結的本質,並理解泛性戀者常見的心理歷程與內在需求。
無論你喜歡的是誰,寫下日常的感受、吸引的瞬間或內心的思考,都是與自我對話的方式。你會逐漸發現,愛不必被性別定義。
內建心理測驗能幫助你從性格特質、價值觀與互動模式出發,探索自己對情感與吸引的獨特方式,並更安心地理解「我為何會是泛性戀」。
👉 立即免費體驗,開始探索你的情感地圖,理解真正的自己。
參考文獻
Callis, A. S. (2014). Bisexual, pansexual, queer: Non-binary identities and the sexual borderlands. Sexualities, 17(1–2), 63–80. https://doi.org/10.1177/1363460713511094
Galupo, M. P., Pulice-Farrow, L., & Ramirez, J. L. (2017). "Like a constantly flowing river": Gender identity flexibility among nonbinary transgender individuals. In J. D. Sinnott (Ed.), Identity flexibility during adulthood: Perspectives in adult development (pp. 163–177).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Springer Nature. https://doi.org/10.1007/978-3-319-55658-1_10
Fořt, J., Benešová, D., Freudenfeld, P., Valentova, J. V., & Havlíček, J. (2024). Personality Differences Among Men and Women of Different Sexual Orientations, Including Asexual and Pansexual Individuals. SSRN. https://doi.org/10.2139/ssrn.4948055
Nikki Hayfield & Karolína Křížová (2021). It’s Like Bisexuality, but It Isn’t: Pansexual and Panromantic People’s Understandings of Their Identities and Experiences of Becoming Educated about Gender and Sexuality, Journal of Bisexuality, 21:2, 167-193, DOI: 10.1080/15299716.2021.191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