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群媒體與論壇上,「哥布林」這個詞經常被用來自嘲:
「我長得像洞穴裡的怪物,誰會愛我?」
「帥哥一句『嗨』就能交到女友,我一開口就被當怪人。」
這些看似玩笑的語句,其實是Incel(involuntary celibate,非自願單身者)的日常寫照。這類男生並非選擇單身,而是「想要親密關係卻總是失敗」的一群人。隨著網路文化擴散,這種心態甚至成為一種「身份認同」:他們用「哥布林」來形容自己,彷彿早已認命自己「不被愛」。
這並不只是戀愛的挫折,而是一種複雜的心理現象——牽涉到自我價值、性別認同、社會壓力與情感需求,也反映出現代男性在關係中的深層焦慮。
並非所有單身男性都是哥布林,但研究發現,Incel 群體普遍有以下心理特徵(Sparks et al., 2022):
他們深信「外表決定一切」,認為自己因為不夠帥、不夠高、不夠有錢而註定失敗。這種「外貌決定論」(lookism)使他們不斷內化「我不值得被愛」的信念。
隨著自卑感累積,部分 Incel 開始將責任外歸:怪罪女性太現實、抱怨社會規則不公平,甚至嘲笑「高價值男性」。這種怨恨是對無力感的一種反應。
許多哥布林男性不僅在戀愛中受挫,也在人際互動中感到格格不入。害怕再度被拒絕,使他們選擇封閉自己,導致孤立感更深。
「反正我本來就沒人愛。」——這句話表面是自嘲,實則是防禦機制。藉由先否定自己,他們可以減少外界拒絕帶來的痛苦。
哥布林男性常拿自己與「成功者」比較,並在比較中不斷加深無力感。這種循環讓他們愈來愈難相信「我也值得被愛」。
要理解哥布林現象,不能只看表面的「魯蛇文化」,更要深入他們的內在世界:
當自尊建立在外貌、收入或戀愛上時,任何挫折都可能變成「我不夠好」的證明。這種低自尊讓他們越來越難相信自己有價值(Sparks et al., 2023)。
許多哥布林男性的依附風格偏向「焦慮型」或「迴避型」(Fontanesi et al., 2024)——他們渴望愛,卻又害怕受傷。這種矛盾使他們在情感關係中進退失據。
社會對男性的期待往往是「成功、強勢、被崇拜」。當現實與這些標準落差太大,他們不僅感到羞恥,也可能陷入自我憎恨。
哥布林文化並非個人問題,而是時代的產物。數位媒體誇大了「理想愛情」的標準,讓「普通人」更容易感到自己不被需要。同時,現代人際關係的碎片化與孤立感,也讓男性更難建立深層連結。
對許多 Incel 而言,「哥布林」不只是標籤,而是一種自我防衛的庇護所:在這裡,他們終於能被理解、能說出「我不被愛」這句話。然而,這種共鳴若不被打破,便會演變成更深的無力與憤怒。
改變從來不容易,但「哥布林身份」並非宿命。以下策略有助於重新建構自我價值:
練習質疑那些「我不配」、「我不行」的內在聲音,試著用更客觀、善意的語言與自己對話。
嘗試參與興趣社團、志工活動或線下聚會,練習表達與互動,逐步重建人際自信。
愛不只存在於情侶之間。穩定的友誼與社群歸屬感能為我們提供安全感與價值感。
真正的價值不來自支配或吸引力,而是自我成長、情感成熟與對他人的善意。
若無力感、孤獨或仇恨感已影響生活,心理治療可協助你重新理解自我與人際模式。
「哥布林男性」這個詞背後,其實是人類對親密、認同與價值的渴望。這種痛苦並非無解,而是一段可以被療癒的心靈旅程。
當你願意停下自我批判,開始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並勇敢邁出連結他人的一步,「哥布林」的標籤便不再是束縛,而是邁向成長的起點。因為——沒有人天生不值得被愛。
哥布林(Incel)現象提醒我們:孤獨、挫敗與渴望愛的背後,往往隱藏著深層的心理需求。MindForest 是為你而設的數位空間,陪伴你重新找回與他人連結的能力。
基於心理學打造的 AI 教練,幫助你看見「哥布林心態」背後的真相:為何你會對愛情失望?又該如何建立更健康的自我認同與人際連結?
孤獨不是錯,而是通往理解自己的起點。靈感日記幫助你記錄並反思自己的情緒波動、戀愛信念與自我對話,從中找回「我值得幸福」的信心。
透過心理測評,你可以更清楚地認識自己的性格與價值觀。這是走出哥布林(Incel)思維的關鍵一步——當你理解了自己的情感需求,就能學會更健康地去愛與被愛。
不要讓「哥布林」成為你對自己的定義。讓 MindForest 陪你一起拆解孤獨、重建價值,踏上重新連結世界的旅程。
參考文獻
Fontanesi, L., Marchetti, D., Cosi, G., Limoncin, E., Jannini, E. A., Verrocchio, M. C., & Ciocca, G. (2024). What Does It Take to Make an Incel: The Role of Paranoid Thinking, Depression, Anxiety, and Attachment Patterns. Depression and anxiety, 2024, 5512878. https://doi.org/10.1155/2024/5512878
Sparks, B., Zidenberg, A. M., & Olver, M. E. (2022). Involuntary Celibacy: A Review of Incel Ideology and Experiences with Dating, Rejection, and Associated Mental Health and Emotional Sequelae. Current psychiatry reports, 24(12), 731–740. https://doi.org/10.1007/s11920-022-01382-9
Sparks, B., Zidenberg, A. M., & Olver, M. E. (2023). One is the loneliest number: Involuntary celibacy (incel), mental health, and loneliness. Current psychology (New Brunswick, N.J.), 1–15.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007/s12144-023-04275-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