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12, 2025

「禪」的生活練習:培養平常心、 重拾內在平靜、提升自我覺察

Sammie Tang
Content Creator

當代的生活節奏快速又喧囂,噪音、壓力和無止盡的干擾無處不在,要在這樣的環境中尋找「內在平靜」似乎成了一件奢侈的事。然而,禪(Zen)卻像是一條古老又充滿現代智慧的道路,引領我們一步步走向心靈的清明與寧靜。它根植於佛教思想,結合了現代心理學的洞見,強調靜觀生活、簡約本質與情緒平衡。禪不只是打坐的技巧,更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在日常中全然「活在當下」的藝術。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禪的世界,探索它如何幫助我們重新找回內心的安寧與自在。

🌿 禪不只是打坐:它是一種活出平靜的生活方式

許多人一聽到「禪」,腦海中就會浮現「打坐冥想」的畫面,但事實上,禪是一種生活態度。源自大乘佛教的智慧,禪教導我們專注當下、放下控制、擁抱簡單。無論是在走路、吃飯,還是工作的時候,禪都提醒我們要全心全意地投入此刻——而這正是培養內在平靜的關鍵(Suzuki, 1970)。

與其說禪是修行,不如說它是一種「體驗生活」的方式。它不講究繁複的規條,而是強調流動、靜心與覺察,鼓勵我們不帶評判地去感受生命的每一刻。這種生活態度,與現代心理學的發現不謀而合:研究顯示,簡單、覺察與接納,正是走向持久內在平和的關鍵要素。

🧘‍♂️ 靜觀的力量:禪如何幫助我們平靜心靈

靜觀(Mindfulness)」是禪的核心,也是心理學中公認最有效的心理健康方法之一。所謂正念,就是專注於當下,並以不批判的態度去覺察一切。研究顯示,正念練習能顯著降低壓力、提升專注力,並增進情緒健康(Kabat-Zinn, 1994;Hofmann & Gómez, 2017)。

如今,心理治療師也廣泛運用靜觀相關的療法來治療焦慮、憂鬱與倦怠等問題。而禪早在數百年前就已經透過坐禪(zazen)、靜觀呼吸和日常覺察等方式實踐這種心境。這些方法能啟動副交感神經系統,讓身心進入**「休息與修復」的狀態**——而真正的平靜,往往就在這種自然的狀態中悄然誕生(Tang et al., 2015)。

🪶 簡約讓心更自由:禪式極簡與心理健康

禪的智慧不只存在於思想層面,也體現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簡單的環境,能帶來清明的心靈。研究發現,選擇過簡約生活的人,往往擁有更低的壓力與更高的生活滿意度(Brown & Kasser, 2005)。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當外在干擾減少,大腦就有更多空間處理重要的事。我們的專注力會更集中,心也會更穩。這樣的轉變不只是從「物質累積」走向「心靈覺察」,更幫助我們建立起更深的連結與更大的內在空間。這與心理學中所說的心理彈性(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高度相關——也就是在壓力下仍能冷靜思考、適應變化的能力(Kashdan & Rottenberg, 2010)。

☁️ 放下自我:禪的情緒平衡智慧

禪的另一項重要教導是:痛苦,往往源自我們對「自我」的執著——對身份、地位、過去經歷的緊抓不放,讓我們深陷情緒的漩渦。禪教導我們學會觀察自己的念頭與情感,而不是被它們牽著走。當我們學會不與思緒糾纏,平靜就自然出現了。

這個觀點與現代心理治療的「接納與承諾療法(ACT)」不謀而合。ACT透過認知解融合(cognitive defusion)的技巧,讓人們能與念頭保持距離,不再被它們左右(Hayes et al., 2012)。研究顯示,實踐這種方法的人通常擁有更穩定的情緒與更清晰的思考(Gillanders et al., 2014)。就像禪常說的:念頭只是意識天空中的雲,來了就讓它來,走了就讓它走。

☀️ 活出禪意:不必改變一切,也能找回平靜

要實踐禪意生活,你不需要離開城市或出家修行。從小小的改變開始就足夠了:在回應他人之前先深呼吸、走路時專注腳步的感覺、或是在早晨喝茶時用心品味每一口。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習慣,卻能讓身心重新對齊,為忙碌的日常注入一份寧靜。

神經科學的研究也發現,正念練習能重新塑造大腦結構,強化專注力、同理心與情緒調節的能力(Hölzel et al., 2010)。無論你渴望的是更清晰的頭腦、更穩定的情緒,還是更深層的安寧,禪都能提供一條既古老又有科學根據的心靈之路。

🌱 探索 MindForest App:你專屬的「數位禪修森林」

在忙碌與紛擾的日常裡,不只是打坐或冥想,而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在變動中保持清明與安然的能力。MindForest 是你的數位心靈空間,陪伴你在每一次呼吸、每一刻停留中,培養平靜、覺察與自在。

下載MindForest App,展開心理學AI對話,你專屬的「數位禪修森林」

🌿 ForestMind AI:你的禪心引導者

以心理學為基礎的 AI 心理教練,引導你在煩亂的念頭中慢慢安靜下來,學會「看見」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被情緒帶著走。無論是焦慮、遺憾,或內心的不安,它都會給予合適的指引,幫助你回到平衡的中心。

🪞 靈感日記:書寫即是修行

記錄所思所感,讓思緒像流水般自然流動。 靈感日記不只是紀錄工具,更是一場與自己對話的練習——在書寫中,你會發現心的起伏、情緒的根源,並在觀照中逐漸培養「不執著」的智慧。

🧠 心理測評:覺察內心的鏡子

透過專業設計的心理工具,你將更清楚地看見自己的情緒模式與內在需求,理解哪些情緒可以接納、哪些執念該放下。這是修行的第一步:了解自己,才能自在前行

🪷 立即下載 MindForest

踏上屬於你的「禪意旅程」——在數位時代,讓自己學會停下、呼吸、放下。找回那份不被外在動搖的寧靜,讓生活的每一刻都成為修行的風景。

參考文獻

Brown, K. W., & Kasser, T. (2005). Are psychological and ecological well-being compatible?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74, 349–368. https://doi.org/10.1007/s11205-004-8207-8

Gillanders, D. T., et al. (2014). The Cognitive Fusion Questionnaire. Behavior Therapy, 45(1), 83–101. https://doi.org/10.1016/j.beth.2013.09.001

Hayes, S. C., Strosahl, K. D., & Wilson, K. G. (2012).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The Process and Practice of Mindful Change. Guilford Press.

Hölzel, B. K., et al. (2010). Mindfulness practice leads to increases in regional brain gray matter density. Psychiatry Research: Neuroimaging, 191(1), 36–43. https://doi.org/10.1016/j.pscychresns.2010.08.006

Hofmann, S. G., & Gómez, A. F. (2017). 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 for anxiety and depression. The 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40(4), 739.

Kabat-Zinn, J. (1994). Wherever You Go, There You Are: Mindfulness Meditation in Everyday Life. Hyperion.

Kashdan, T. B., & Rottenberg, J. (2010). 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 as a fundamental aspect of health.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0(7), 865–878. https://doi.org/10.1016/j.cpr.2010.03.001

Suzuki, D. T. (1970). Zen and Japanese Cultur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ang, Y. Y., Hölzel, B. K., &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4), 213–225. https://doi.org/10.1038/nrn3916

You May Like🗞️

泛性戀(pansexuality)的3個心理特質:「不分性別的愛」背後的真相

Read More
Relationship

精神出軌:了解心理上的背叛—重建情感的3個方法

Read More
Relationship

男女之間有「純友誼」嗎?3個心理學建議帶你拆解模糊的關係

Read More

哥布林5個特徵:Incel男性心理學— 孤獨、自卑與戀愛挫敗背後的真相

Read More

旅居生活4個實行方法:不只是旅行,也不等於定居,而是找到「家」的新方式

Read More

神經多樣性是天賦不是缺陷:5個方法學會擁抱「與眾不同」的自己

Read More
Contact us

info@mindforest.ai

4F, Chinachem Johnston Plaza
178 Johnston Road
Wan Chai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