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12, 2025

童年陰影:藏起來的傷,長大後都去哪了?心理學5個方法改寫過去

Sammie Tang
Content Creator

我們每個人都帶著不同的「成長故事」長大,有人回憶起童年滿是溫柔與笑聲;也有人心底藏著一些不願碰觸的童年陰影。所謂「童年陰影」,不只是指明顯的創傷事件(如暴力或虐待),也包含那些被忽略、被否定、被誤解的小片段。

這些經驗往往深藏於潛意識中,影響著我們如何看待自己、他人,以及世界。那麼,童年陰影到底是甚麼?它如何形塑我們的性格與關係?又要怎麼走出這些陰影,重新擁抱真實的自己?

甚麼是童年陰影?心理學怎麼定義

心理學上,「童年陰影(childhood trauma or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通常指的是早期生活中對心理產生長期負面影響的經驗。這些經驗包括情緒忽視、父母爭吵、身體或語言暴力、甚至長期感受不到愛與安全感等(Felitti et al., 1998)。

看似「早就過去」的童年,其實並沒有真正過去。它像一個無形的影子,在我們的選擇、情緒反應與親密關係中默默發揮作用。

童年陰影如何影響我們的成年生活?

1)自我價值感:內在小孩的聲音

童年若常被責備、否定或比較,孩子可能內化出「我不夠好」的信念。這種信念在成年後可能表現為更強的完美主義傾向與自我批判(Verrastro et al., 2024)。

你是否常覺得自己需要「證明價值」?這或許不是現在的你不夠努力,而是童年的那個「渴望被肯定」的自己,仍在心裡輕聲呼喚。

2) 情感表達:學會壓抑或逃避

若成長環境中情緒不被允許(例如父母說「別哭」、「這沒什麼好怕的」),孩子便會學會壓抑情感

到了成年,這種習慣可能表現為情感麻木、逃避衝突、難以親密

心理學家 John Bowlby 的依附理論指出,早期與照顧者的互動模式,會影響我們成年後的依附風格與情感連結(Bowlby, 1988)。

3) 人際與愛情關係:重複熟悉的劇本

很多人發現自己總是陷入相似的感情困境——一再遇到冷漠、控制或情感忽略的伴侶。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重複強迫(repetition compulsion)」,意指人們潛意識地重現未完成的童年情節,試圖尋求修復(Freud, 1914)。

換句話說,我們不是想要痛苦,而是想要透過重演,終於被理解、被愛。

走出童年陰影的起點:看見與接納

1) 「看見」:給過去一個名字

療癒的第一步,是允許自己去看見

許多人傾向否認或淡化過去的傷痛,但心理學研究指出,承認並命名創傷經驗,有助於情緒整合與心理復原(van der Kolk, 2014)。

你可以問自己:「那時的我,其實需要什麼?」「我希望被誰安慰?」這樣的提問,不是為了責怪誰,而是為了理解自己。

2) 「接納」:不再與傷口對抗

很多人以為「走出陰影」就是要「忘記」或「克服」。

但真正的療癒,來自於溫柔地接納自己曾經受傷的部分

童年陰影的療癒,不是一場要「變回過去」的旅程,而是一段重新理解自己、給予過去愛的過程。心理學家提出「內在小孩(Inner Child)」的概念,指的是我們內心中那個仍然保有童年情感、需求與創傷的部分(Bradshaw, 1992)。

與內在小孩連結的練習,讓我們有機會重新面對那些被忽略的情緒,重新學習溫柔地照顧自己。

實踐療癒:與內在小孩重新連結

1)書寫與對話:用文字擁抱受傷的自己

當情緒無法言說時,書寫是最安全的出口。

你可以每天花幾分鐘,想像你正在對童年的自己說話——那個孤單、害怕、或被誤解的孩子。

試著寫下:「那時候你一定很難過吧?」「我現在長大了,我會保護你。」

這樣的自我對話,能幫助我們從「受害者的視角」轉變為「照顧者的視角」,在內在建立一種溫柔而穩定的安全感。

心理治療研究指出,表達性書寫(expressive writing)能減少創傷後壓力與焦慮症狀,促進情緒整合與自我同理(Pennebaker & Chung, 2011)。

因此,當你書寫時,不需拘泥於語法或邏輯,只要誠實地寫出心裡的聲音,就是一種療癒。

2) 建立安全關係:在新的連結中重學信任

許多童年陰影源自於「關係的失落」——父母的不理解、情緒忽視、或不安全的依附模式。

因此,療癒的關鍵往往在於重新體驗安全的關係

你可以從身邊那些能讓你放鬆、不需偽裝的人開始。觀察自己在這些關係裡的感受:

你是否能自在地表達需要?

是否敢於脆弱而不怕被拒絕?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修復正在發生的證明。

心理學家 Dan Siegel(2012)指出,當我們在安全、共情的關係中被理解時,大腦中的情緒調節系統(如前額葉皮質)會重新學會穩定與連結,這是「關係性神經可塑性」的力量。

療癒從不需要孤軍奮戰。有時候,一個真正聽懂你的人,比千言萬語都更能撫平傷口。

3) 練習覺察與自我同理:用溫柔取代批判

童年陰影常讓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養成「苛責自己」的習慣。

你可能常聽到內心那個聲音說:「我應該更好。」「我不夠努力。」

但這些評價,其實往往是來自過去的他人——父母、老師、社會——而非真正的你。

自我關懷(self-compassion) 是療癒的關鍵練習。當你感到脆弱時,試著對自己說:「我已做得夠好了。

研究顯示,自我關懷能顯著減少焦慮與羞愧感,並提升情緒復原力(Neff, 2003)。當情緒湧上時,閉上眼,深吸一口氣,默默地對自己說:「我看到你了。」

每一次你選擇理解而非批判,你都在重塑與自己的關係。

4) 透過藝術與身體療癒情緒

不只是文字與思考,身體也記得童年的一切。

創傷研究學者 van der Kolk(2014)指出,身體會儲存情緒記憶,透過肢體表達(如舞蹈、繪畫、音樂或瑜伽),我們能釋放那些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感受。

當你畫畫時,不需追求完美,只需讓色彩流動;當你跳舞時,不需在意節奏,只需讓身體說話。

這些創作行為讓潛藏的情緒有出口,也讓理智與感性重新取得平衡。

你可以嘗試:

  • 每週花一小時畫出你的情緒顏色
  • 用音樂陪伴冥想,觀察身體的感受
  • 在瑜伽或伸展中,感謝自己的身體仍願意承載你

身體的柔軟,會帶領心靈走向自由。

5) 給自己新的結局:重寫童年的故事

最後一個重要的練習,是「重寫」你的童年故事。這並不是否認過去,而是重新賦予它意義。

你可以試著在腦海中重現當年的情境,然後想像:如果當時有人在旁邊擁抱你、理解你,你會有什麼感受?現在的你,是否願意成為那個「你需要的大人」,回到當時,溫柔地保護那個小孩?

心理學稱這為「意象重塑(imagery rescripting)」,是一種有效的創傷治療方法,能幫助人們重新定義記憶,減少焦慮與羞愧(Arntz & Weertman, 1999)。

當你願意親手改寫過去,你就不再只是故事裡的受害者,而是能自由選擇如何愛自己的作者。

小結:與內在小孩的和解,是一生的禮物

療癒童年陰影,不是一次性的修復,而是一場長期的學習。

每一次你選擇誠實地面對情緒、勇敢地開口尋求理解,你都在對那個過去的自己說:「你值得被愛,也值得被看見。」

真正的成熟,不是忘記過去的痛,而是學會與痛共處、與愛同行。

而那個曾經受傷的孩子,也終於能安心地住在你心裡,變成力量的源頭。

童年陰影療癒之旅:從理解到轉化,MindForest 陪你走出過去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段未被說出口的童年故事。

透過 MindForest App,你能練習覺察、理解、並溫柔修復那些曾被忽略的情緒。

童年陰影療癒之旅:從理解到轉化,MindForest 陪你走出過去

1️⃣ 覺察階段 — ForestMind AI 陪你面對情緒

當情緒反覆或陷入孤單時,AI 會以貼心的引導幫助你理解內在波動。

2️⃣ 釋放階段 — 靈感日記讓情緒被聽見

每天花幾分鐘書寫,把被壓抑的感受化為文字,讓陰影成為力量的起點。

3️⃣ 成長階段 — 心理測評帶你看見模式

了解童年經驗如何影響依附與關係,重新選擇更自在的互動方式。

🌱 立即下載 MindForest App,展開你的童年陰影療癒之旅。

☁️ 你也可以試用網頁版

參考文獻

Arntz, A., & Weertman, A. (1999). Treatment of childhood memories: Theory and practice.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37(8), 715–740. https://doi.org/10.1016/S0005-7967(98)00173-9

Bowlby, J. (1988). A secure base: Parent-child attachment and healthy human development. Basic Books.

Bradshaw, J. (1992). Homecoming: Reclaiming and Championing Your Inner Child. Bantam Books.

Felitti, V. J., Anda, R. F., Nordenberg, D., Williamson, D. F., Spitz, A. M., Edwards, V., … & Marks, J. S. (1998). Relationship of childhood abuse and household dysfunction to many of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in adults.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14(4), 245–258.

Freud, S. (1914). Remembering, Repeating and Working-Through.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12, 146-156.

Neff, K. D. (2003). Self-compassion: An alternative conceptualization of a healthy attitude toward oneself. Self and Identity, 2(2), 85–101.

Pennebaker, J. W., & Chung, C. K. (2011). Expressive writing: Connections to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n H. S. Friedman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health psychology (pp. 417–437).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iegel, D. J. (2012). The developing mind: How relationships and the brain interact to shape who we are (2nd ed.). The Guilford Press.

van der Kolk, B. A. (2014). The body keeps the score: Brain, mind, and body in the healing of trauma. Viking.

Verrastro, V., Cuzzocrea, F., Calaresi, D., & Saladino, V. (2024). Childhood Emotional Abuse, Neuroticism, Perfectionism, and Workaholism in an Italian Sample of Young Workers. Behavioral sciences (Basel, Switzerland), 14(4), 298. https://doi.org/10.3390/bs14040298

You May Like🗞️

童年陰影:藏起來的傷,長大後都去哪了?心理學5個方法改寫過去

Read More

仇富心理學:為何我們會討厭社會上比自己成功的人?從尼采到現代心理學的啟示

Read More

【人際操控】識破3大「溝通話術」:用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守住自己的界線

Read More

人生迷茫,不知道自己要甚麼?心理學4個方法教你在未知中找到方向

Read More

療癒內在小孩:心理學4個方法擁抱那個渴望被愛的自己

Read More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心理學5個方法與過去和解,成為拯救自己的大人

Read More
Contact us

info@mindforest.ai

4F, Chinachem Johnston Plaza
178 Johnston Road
Wan Chai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