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Pop-Mart憑藉旗下Labubu系列盲盒玩具迅速席捲全球成人與年輕消費者市場。這種集驚喜、不確定性、藝術收藏與社交分享於一體的潮流,吸引了眾多年輕成年人及「Kidults」(成年兒童心態者),成為不只是在販售玩具,更是一種文化現象。Labubu角色以獨特的萌怪設計帶入童年懷舊與現代反叛情感,激發情感共鳴,這讓盲盒不再只是單純收集,更是表達自我身份和情緒的管道。
Labubu盲盒成功的核心在於它利用了「驚喜經濟」,即通過不確定結果刺激大腦的多巴胺獎勵系統。神經科學研究指出,當人預期獲得獎勵時,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會活躍,釋放多巴胺,產生快感(Knutson et al., 2001)。每次購買後的拆盒瞬間,消費者在期待與未知中體驗強烈的愉悅感,這種即時滿足感稱為「即時獎勵」,是人們重複購買的重要心理動力。
這種「變動比率強化」(Variable Ratio Reinforcement)與賭博機制類似,隨機且不可預測的獎勵激勵消費者不斷嘗試以獲得稀有款,這在心理層面激發了類似賭博成癮的行為(Rutledge et al., 2014)。盲盒不僅是商品,更是一場心理遊戲,玩賞中包含了驚喜、冒險與期待,打造獨特的消費體驗。
盲盒購買者中普遍存在多種認知錯誤。首當其衝的是「控制錯覺」,即使結果百分百隨機,消費者仍相信多買幾盒可以增加獲得心儀款式的機會(Langer, 1975)。這種信念推動他們花費大量金錢與時間追求「完成收藏」,甚至誤以為自己有能力「掌控」幸運。
此外,收集全套的渴望反映了「Zeigarnik效應」,未完成的系列會在心理產生遺憾與焦慮,促使消費者繼續購買追求圓滿(Langer, 1975)。社會比較心理也不容忽視,當消費者在社交平台炫耀稀有款時,不僅增強自我認同,也在收藏圈建立聲望和地位(Chen & Berger, 2013)。這種收藏行為不僅是物品擁有,更是自我表達與社群歸屬的象徵。
在當代快節奏生活和多重壓力下,盲盒消費帶來的心理慰藉尤為重要。許多人把拆盲盒視為一種短暫逃避現實、緩解焦慮的方式。拆盒帶來的愉悅能暫時中和負面情緒,為精神提供短期安慰(Williams et al., 2012)。
這種利用外部刺激來調節情緒的行為,與賭博成癮心理相近。賭徒藉由下注獲得瞬間快感,盲盒買家經由拆盒的驚喜及收集的成就感獲得心理釋放。這同時也揭示了盲盒易造成心理依賴的危險,因有些人將購買行為作為逃避日常壓力的工具,若無節制,可能形成惡性循環。
盲盒的刺激來自隨機獎勵和不確定性的變動強化機制,這一點與賭博的行為強化模式高度契合。當獎勵(如稀有款Labubu)不可預測且偶爾出現時,大腦被持續激活,促進下注或購買行為(Brevers et al., 2013)。這種行為鞏固形成的習慣,使消費者難以停手。
購買盲盒時的大腦神經活動表明,參與者在拆開盲盒瞬間獲得高強度心理刺激和滿足感,這種快感能促使他們反覆回購。此外,行為的自動化與衝動控制障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劇此現象,部分用戶更容易失去理性判斷,在經濟與情緒許可範圍外持續消費。
Pop-Mart的盲盒模式在激發消費者行為上與賭博心理機制有顯著相似之處。兩者同樣利用了人類對不確定獎勵的興奮反應、多巴胺系統激活、認知錯摺如控制錯覺,以及基於期待的情緒驅動。盲盒透過變動強化計劃增加持續性消費,賭博則用類似機制造成成癮。
然而,盲盒不像賭博直接涉及金錢賭注,更多融入藝術收藏與社交元素,使消費行為顯得更有趣味與文化層面,降低明顯的風險感,但心理機制仍然易導致持續消費與沉迷。理解兩者共通的心理學基礎,幫助消費者識別潛在風險,建立更健康的消費習慣。
面對盲盒所帶來的興奮與誘惑,理性購買變得尤為重要。設定合理預算,明確消費界限,是避免陷入經濟困境的第一步。建議消費者自我反思購買動機,避免因情緒壓力或逃避心理而無節制購買。
另外,積極培養多元興趣,平衡精神需求,有助分散盲盒帶來的心理依賴。如感消費行為影響日常生活、關係或心理狀態,及早尋求專業心理諮詢能有效防止問題惡化。
Pop-Mart與Labubu系列的成功在於其對人類心理需求的深刻洞察,認知這些心理動因能幫助我們享受收藏樂趣的同時,維持健康、理性的生活節奏。
盲盒熱潮背後,蘊藏著人類心理深層機制與行為驅動。 MindForest App 為你帶來基於心理學的AI對話,幫助你理解自己對未知獎賞與收藏的心理動力,促進理性消費與心靈成長。
下載MindForest App,展開心理學AI對話
如果你為收集盲盒的期待與誘惑感到矛盾,MindForest AI會傾聽你的掙扎與情緒,並給出溫暖且專業的心理建議,幫助你認清行為動機,理清內在需求。
透過書寫情緒與消費體驗,重新整理自我觀念,重建內在掌控感,培養健康心態。
心理測評助你認識行為背後的心理機制,有效打造理性的消費決策與情緒調節能力。
現在就下載 MindForest,開始理解自己的心理動力,找到理性與享樂間的平衡,善待自己的每一次選擇。
Brevers, D., et al. (2013). Pathological Choice: The Neuroscience of Gambling and Addiction. 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https://doi.org/10.3389/fnbeh.2013.00105
Chen, Y., & Berger, J. (2013). The role of social identity in consumer behavior.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Hodgins, D. C., & Holub, A. (2015). Treatment of problem gambling: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 Psychology of Addictive Behaviors. https://doi.org/10.1037/adb0000037
Knutson, B., Adams, C. M., Fong, G. W., & Hommer, D. (2001). Anticipation of increasing monetary reward selectively recruits nucleus accumbens.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1(16), RC159.
Langer, E. J. (1975). The illusion of contro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2(2), 311-328.
Rutledge, R. B., et al. (2014). Dopamine, reward, and anticipation in decision-making. Nature Neuroscience, 17, 659–666.
Williams, R. J., West, B. L., & Simpson, R. I. (2012). Prevention of problem gambling: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evidence. Journal of Gambling Studies, 28(1), 99-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