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過明明沒被直接批評,卻心裡莫名縮了一下、開始道歉或說服自己「是不是我錯了」的經驗嗎?那種被說服、被羞辱、或被暗示去配合的感覺,其實往往不是偶發事件,而是人際操控(interpersonal manipulation)悄悄運作的痕跡。Eric Berne在《Games People Play》中提出的溝通分析,正好能幫我們看清那些看不見的溝通陷阱,學會在關係裡既溫柔又堅定地做自己。
人際操控不一定是明目張膽的控制或惡意攻擊。很多時候,它隱藏在語氣、權力關係或情緒暗示中——讓你不自覺地退讓或妥協。早期研究指出,某些擅長操控的人具備善於觀察、情感保持距離、目標導向的特質(Christie & Geis, 1970),因此他們能在互動中巧妙地引導對方進入預設劇本。
被操控者通常並非本質上「脆弱」,而是被習慣性的溝通模式牽著走。伯恩把這些互動稱為「遊戲」——表面是對話,實際上卻是一場權力與心理的角力。
Berne (1964)的溝通分析把人際互動分成三種自我狀態(Ego States),抓到它們,就是看穿操控的關鍵。
1)父母(Parent):帶有指令、批評或保護的語氣,像是「你該怎麼做」或「我為你好」的口吻。
2)成人(Adult):以事實、分析和問題解決為主,平靜且理性。
3)兒童(Child):情緒化、依賴或反叛,容易流入被保護或被指責的情境。
在面對氣場強或權威的人時,很多人會不自覺從「Adult」變回「Child」,導致能力無法正常發揮——這就是為何平時表現優秀的人,一遇到特定對象會「突然失常」。
看起來對話很順,但其實一方固定扮演父母(指責或命令),另一方自動扮演兒童(道歉或退縮)。長期下來,關係變成穩定的壓抑與依附。例子:上司批評 → 下屬立即道歉並承擔所有責任。
當對方用父母式壓迫你,你若用成人式的平靜與事實回應,便能打斷對方的劇本,讓對話回到建設性討論。例如:上司怒罵時,你鎮定地問:「能否告訴我哪個部分需要改進?」這會讓對方措手不及,迫使互動轉向成人對成人的溝通(Stewart & Joines, 2012)。
表面語氣禮貌,底層卻帶刺。會議上那句「你覺得這方案真的可行嗎?」可能表面在問,實際目的是羞辱或設陷阱。這種雙層訊息會讓人心神不寧、情緒被牽著走(Berne, 1964)。
問自己:「我現在是理性(Adult)、還是被激起情緒(Child)、或在命令他人(Parent)?」覺察是終止自動化反應的第一步。
練習「穩定、平靜、事實導向」的回應(Voss & Raz, 2016),把重點放在問題而非情緒上:「我想了解是哪一個部分需要修正,我可以怎麼配合?」
當對方試圖以羞辱或情緒攻擊掌控局面時,回到具體事實或下一步行動:「我收到你的意見,接下來你希望我做什麼樣的改進?」
透過這三步,你不是在對抗對方,而是在用更有效、更有尊嚴的方式掌控對話。
伯恩說我們很多時候是在演戲;當我們開始用成人對成人的方式對話,整場戲的劇本就改寫了。健康的人際關係不是誰贏誰輸,而是雙方都能真誠、清晰地表達與被聽見。
當你學會辨認操控、練習回到成人狀態,你會發現:自己不用再被牽著走,而能在保持界線的同時,仍然溫柔、尊重地與他人相處。
在人際關係中,我們都可能被操控、情緒綁架或忽略。
透過 MindForest App,你能練習覺察、設界線,重新成為自己人生的主角。

1️⃣ 覺察階段 — ForestMind AI 幫你看見真相
當你難以說「不」或感到被壓迫時,AI 會協助你理解人際互動的心理模式。

2️⃣ 釋放階段 — 靈感日記寫下壓抑的聲音
將委屈與矛盾寫下,是奪回主導權的第一步。

3️⃣ 成長階段 — 心理測評幫你看見力量來源
透過自我了解,你能穩定情緒、強化自我價值感,不再被他人牽動。

🌱 立即下載 MindForest App,開始你的界線與自我力量練習。
☁️ 你也可以試用網頁版。
參考文獻
Berne, E. (1964). Games People Play: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Relationships. Grove Press.
Christie, R., & Geis, F. L. (1970). Studies in Machiavellianism. Academic Press.
Stewart, I., & Joines, V. (2012). TA Today: A New Introduction to Transactional Analysis (2nd ed.). Lifespace Publishing.
Voss, C., & Raz, T. (2016). Never Split the Difference: Negotiating As If Your Life Depended On It. Harper Busin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