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仇富心理學:為何我們會討厭社會上比自己成功的人?從尼采到現代心理學的啟示
甚麼是「仇富」?一種潛藏於社會的防衛心態 你是否曾經在心中暗暗想過:「有錢人都很虛偽」? 或者當別人成功時,你第一個反應是:「他靠父幹吧。」 這種微妙而複雜的心態,就是心理學中所謂的「仇富」(resentment towards the rich)。 它並不單純是「嫉妒」,而是一種在社會比較中產生的道德防衛機制──當人感覺自己被剝奪權力與資源時,便會透過貶低成功者來維護內在的自尊(Feather, 1999)。
意義治療(Logotherapy)是由奧地利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Frankl)創立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強調人在苦難中尋找生命的意義。這種理論的核心來自於他在納粹集中營的經歷,以及他在書籍《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中的記錄。 在本文中,我們將探討意義治療的核心概念,並透過弗蘭克的集中營經驗來說明如何在極端困境中找到生存的理由。我們也會延伸討論如何將這種心理學理論應用於現代社會的日常生活。

意義治療(Logotherapy)是由奧地利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Frankl)創立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強調人在苦難中尋找生命的意義。這種理論的核心來自於他在納粹集中營的經歷,以及他在書籍《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中的記錄。
弗蘭克的理論認為,人類的主要動力並非追求快樂(如佛洛伊德所提出的快樂原則)或權力(如阿德勒的權力意志),而是尋找生命的意義。他借用了尼采的一句名言:「知道自己為何而活的人,便能忍受任何生活方式。」(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can bear almost any how.)這句話成為意義治療的核心精神。
在本文中,我們將探討意義治療的核心概念,並透過弗蘭克的集中營經驗來說明如何在極端困境中找到生存的理由。我們也會延伸討論如何將這種心理學理論應用於現代社會的日常生活。
在二戰期間,弗蘭克被囚禁於納粹集中營,他目睹了許多囚犯在極端痛苦的環境下選擇放棄生存的希望。他發現,一個人是否能夠存活,往往取決於他是否能找到生存的理由。
在集中營裡,香煙是一種貨幣,可以用來換取食物或其他生存資源。然而,弗蘭克注意到,當一個囚犯開始點燃最後一支香煙時,通常意味著他已經放棄求生。他選擇放棄這個能夠換取生存機會的資源,而選擇短暫的愉悅,並在不久後走向死亡(如觸碰電網自殺)。這表明,一個人若失去了對未來的希望,就會失去生存的動力。
弗蘭克認為,人不僅活在外在的世界,也活在內在的世界。即使身陷集中營,他仍透過想像與回憶他的妻子緹莉(Tilly),來尋找內在的溫暖與力量。即使他不知道妻子是否還活著,他的內心世界仍然充滿了愛,這種內在的意象支撐他渡過無數絕望的日子。
這顯示了意義治療的一個重要概念:我們的內在世界與外在現實可以是分離的。我們雖然無法改變外在環境,但可以透過調整內在的詮釋方式來找到生存的意義。
意義治療認為,人生必然面對三大不可避免的困境:
1)痛苦(Pain)
2)罪疚感(Guilt)
3)死亡(Death)
這三者無法避免,但透過賦予它們意義,我們可以將其轉化為可承受的經驗。
弗蘭克認為,痛苦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痛苦沒有意義。當一個人能夠找到痛苦的意義時,痛苦便成為一種挑戰,而非純粹的折磨。例如,在現代社會中,一位母親可能會因為照顧生病的孩子而疲憊不堪,但她知道這種痛苦來自於愛,因此能夠堅持下去。
罪疚感是一種讓我們反思過去行為的情緒,但弗蘭克認為,它可以轉化為個人成長的動力。我們可以從錯誤中學習,讓罪疚感成為改變自己的契機,而不是一種束縛。
死亡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事實,但正因為生命有限,它才更顯得珍貴。意義治療鼓勵我們思考:「如果我的生命即將結束,我希望自己留下什麼?」這樣的思考能夠讓我們更積極地活在當下。
意義治療不僅適用於集中營的極端環境,也適用於日常生活中。例如:
1)面對失落:當人經歷失戀、親人過世或工作失敗時,可以試著將這些經驗賦予意義。例如,失戀可能讓人學習到如何更好地愛自己。
2)處理內在與外在世界的矛盾:我們常常因為現實的不如意而感到痛苦,但透過意義治療的方式,我們可以發掘內在世界的價值。例如,一個人即使失去視力,仍然可以透過聆聽音樂來感受世界。
3)尋找愛與使命:無論是來自家人、朋友或對工作的熱愛,愛能成為人類強大的生存動力。當我們感到迷失時,思考「我們可以為他人做些什麼?」能夠讓我們重新找到方向。
在生活中,你是否曾感到迷茫,質疑自己努力的價值?是否在面對困難與失落時,不知道該如何找到前進的動力?MindForest 透過 AI 智慧陪伴,幫助你發掘內心的力量,找到生活的方向與意義,讓你在痛苦與挑戰中依然能夠堅持,活出屬於自己的價值。
當我們沒有明確的目標時,容易陷入迷惘與低潮,甚至懷疑自己的存在價值。MindForest 幫助你探索內在渴望,定義個人願景,讓你清楚知道自己為何而活。
生活中的挑戰常常讓人感到無助與孤獨,但有時候,關鍵不在於改變環境,而是改變我們看待問題的方式。MindForest 的 AI 導師運用心理學,幫助你解析生活中的困境與痛苦,讓你在困難中找到成長的契機。
真正的成長來自於理解與接受自己的經歷。MindForest 的引導式日記功能,幫助你記錄每天的情緒與體驗,讓你在書寫與反思中發現生命的意義。 AI 會提供個性化的建議與鼓勵,陪伴你在人生旅途中找到希望,活出更堅韌、更有意義的自己。

現在就下載 MindForest,讓 AI 成為你的智慧夥伴,幫助你在迷霧中找到方向,讓生命變得更有意義!
意義治療提醒我們,無論人生遭遇何種困境,我們都擁有選擇的自由——我們可以選擇如何看待痛苦,選擇如何賦予它意義。正如弗蘭克在集中營中所做的,他透過想像愛人的存在來尋找生存的理由,並在極端環境中發現了生命的價值。
現代社會雖然與集中營不可同日而語,但人們仍然會面對焦慮、壓力與生命的挑戰。意義治療的核心訊息是:當我們找到自己「為何而活」的理由時,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困境,都能夠勇敢地走下去。
你如何找到你的生命意義呢?或許,這正是我們每個人都值得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Frankl, V. E. (1992).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An introduction to logotherapy (4th ed.) (I. Lasch, Trans.). Beacon Press.
探索實用的心理學貼士,立即應用到日常生活裡。由培養抗逆力、改善人際關係,到尋找工作平衡,我們的網誌分享心理學,陪伴你不斷成長。

甚麼是「仇富」?一種潛藏於社會的防衛心態 你是否曾經在心中暗暗想過:「有錢人都很虛偽」? 或者當別人成功時,你第一個反應是:「他靠父幹吧。」 這種微妙而複雜的心態,就是心理學中所謂的「仇富」(resentment towards the rich)。 它並不單純是「嫉妒」,而是一種在社會比較中產生的道德防衛機制──當人感覺自己被剝奪權力與資源時,便會透過貶低成功者來維護內在的自尊(Feather, 1999)。

在長大的過程中,我們學會了理性、自控、堅強,但卻常常忘了——我們心裡其實還住著一個內在小孩。那個孩子也許曾被忽略、被誤解、被迫長大。所謂「療癒內在小孩」,不是一種玄學,而是一種深層的心理修復與自我覺察。

你有沒有發現,長大後的我們,常常不知不覺地重演原生家庭的劇本?也許你會在關係中變得過度敏感、害怕被拒絕;又或是無論多努力,都難以感覺被愛。這些情緒並不是無中生有,而是來自我們最早學會「如何愛與被愛」的地方——原生家庭。心理學提醒我們:要真正了解現在的自己,就要先回到那個最初影響我們情緒與信念的地方。
下載 MindForest,將知識應用於生活當中。ForestMind AI 夥伴會為你提供度身訂造的支持,見證你的每一步成長,助你發揮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