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ember 5, 2024

走出有毒關係:識別3大警號,重建自信與幸福生活

Sammie Tang
Content Creator/Designer

我們常常無法看清有毒關係,甚至會忽視那些看似微小的警號。然而,待在一段有害的關係裡,可能讓你感到無助、疲憊,甚至逐漸失去自我。這些傷害會一點點侵蝕你的心理健康,讓你失去快樂與平靜。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分享三個關於有毒關係的警號,這些絕對不能忽視的警號能幫助你重新審視自己的處境。記住,離開有毒關係並不是逃避,而是一種勇敢的選擇,為的是療癒自己、找回幸福!

跡象一:缺乏自我認知與反思

當對方拒絕反思自己的行為或情緒,甚至毫無自我認知,這是一段有毒關係的明顯信號。他們可能常常說:「我就是這樣,改不了。」 並把責任推到你身上,專注於挑剔你的問題,卻從不檢討自己。

如果他們從不站在你的立場思考,也不願意成長,這就是警號。 健康的關係中,爭執難免,但雙方會努力溝通、理解彼此的感受。而在有毒關係中,對方只會固執己見,堅持自己的對錯,無視你的意見。他們或許會淡化你的情緒,只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這不僅讓你感到孤立,還可能長期陷入情緒消耗。如果雙方無法在處理衝突和成長上找到平衡,這段關係只會越來越有害,甚至讓你身心俱疲。

跡象二:不尊重你,經常貶低或物化你

如果對方缺乏對你的基本尊重,甚至貶低你的價值,那這就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警號。他們可能會在爭執時嘲諷或貶低你,例如說:「你根本做不到!」或「沒有我,你甚麼都不是!」 這些話看似簡單,但實際上是在削弱你的自信,讓你感覺自己微不足道,甚至依賴於他們。

更可怕的是,當對方開始物化你,不再把你看作一個有獨立思想和情感的人時,這段關係就變得更加危險。他們可能將你視為一個「工具」或「附屬品」,而不是平等的伴侶。研究指出,這樣的互動會削弱他們的同理心,讓修復關係變得幾乎不可能(Haslam, 2014)。當缺乏尊重成為關係的基調,你會漸漸失去自我價值感,甚至陷入情感虐待的惡性循環。

跡象三:情緒勒索,毫無同理心地操控你

情感勒索是一種看似不顯眼,卻極具傷害性的操控方式。對方可能會用充滿「好意」的話語掩飾自己的控制慾,例如:「我是為你好。」或「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 但實際上,他們並不是在關心你的感受,而是在讓你質疑自己,進而讓你陷入自我懷疑的漩渦。

這種模式讓你逐漸相信問題出在自己身上,而不是他們。根據心理學家Heinz Kohut的理論,當一段關係中,對方完全忽視你的需求,只關注自己的想法時,會讓你感到極度空虛與失落(Kohut, 1977)。這種情感勒索往往讓你覺得,你的存在只為了滿足對方,而自己的感受與需求完全被忽略。長此以往,你會漸漸失去自我,心理健康也會受到嚴重影響。

如何走出有毒關係,重拾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當你發現這段關係已經讓你感到筋疲力盡,心理健康大受影響,是時候勇敢做出改變了。離開有毒關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這是通往幸福的必經之路。以下幾個步驟可以幫助你開始這段療癒旅程:

步驟一:認清警號,誠實面對問題

仔細回想這段關係中的不健康模式,記錄下對方的行為與對你的影響。透過整理自己的感受,你能更清楚地認識到,為甚麼你需要離開。

步驟二:制定應對計畫

離開關係前,務必先做好準備。確保你有可以信任的朋友或家人支持,安排一個安全的地方作為臨時避風港,並在必要時,悄悄收好重要的文件或物品。

步驟三:在安全的情況下坦誠溝通

在安全的情況下,嘗試和對方進行坦率的對話,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決定,並設立明確的界限。如果直接溝通可能帶來危險,可以考慮透過信件或訊息來傳達。不論如何,確保自己的安全是最重要的!

步驟四:專注自我關懷

離開後,將重心放在自己的身心健康上。參與你喜歡的活動,練習正念,或尋求專業的心理援助,幫助你釋放壓力與重新找到力量。與支持你的人多交流,他們的陪伴會是你前進的重要支柱。

步驟五:重拾自我,擁抱新生活

離開有毒關係後,給自己時間重新探索內心的渴望,嘗試新事物,讓生活重回軌道。對自己多一點耐心,學會辨識未來的關係警號,勇敢迎接更健康的關係與人生!

下載 MindForest,識別有毒關係,重建幸福生活

MindForest 是一款以心理學為基礎的 AI 助手,幫助你識別有毒關係中的警號,讓你學會如何保護自己的心理健康,重拾內心平靜。主要功能有:

1)AI 情感教練

提供安全的傾訴空間,幫助你釐清內心感受,給予具實用性的建議。

2)心理課程互動學習

通過互動課程,讓你掌握識別關係警號的技巧,增強心理韌性。

3)靈感日記

個人化日記功能,幫助你整理過去經驗,認識健康關係的重要性。

下載 MindForest,識別有毒關係,重建幸福生活

立即下載 MindForest,踏出重建幸福生活的第一步,為自己建立更健康、更快樂的關係吧!

參考文獻

Haslam, N. (2014). What is dehumanization? In P. G. Bain, J. Vaes, & J.-P. Leyens (Eds.), Humanness and dehumanization (pp. 34–48). Psychology Press.

Kohut, H. (1977). The restoration of the self.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Murrow, G. B., & Murrow, R. (2015). A hypothetical neurological association between dehumanization and human rights abuses.

Journal of law and the biosciences,2(2), 336–364. https://doi.org/10.1093/jlb/lsv015

You May Like🗞️

職場情緒指南:如何有效管理憤怒,改善人際關係

Read More

對方欲擒故縱、忽冷忽熱怎麼辦?愛情心理學4個方法克服情感迷思

Read More

和前度做朋友的4個考慮— 該斷絕來往嗎?

Read More

如何走出心理創傷 — 心理學4個自我療癒的啟示

Read More

7個自戀型人格障礙特質— 如何和自戀者相處?

Read More

如何成為一位好主管:職場心理學3大要訣

Read More
Contact us

[email protected]

4F, Chinachem Johnston Plaza
178 Johnston Road
Wan Chai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