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dforest.ai

斜槓族(Slasher)是潮流還是人生自定義?給渴望多重身份的你一份指南

Sammie Tang
Sammie Tang
2 min read

你是否也曾羨慕那些一週內可以兼任設計、寫作、攝影等不同工作中的人?或者想過白天上班、晚上投入自己熱愛的副業?這樣的生活方式正是所謂的「斜槓族(slasher)」。看似自由又多元,實際上卻藏著不少現實的挑戰與抉擇。那麼,斜槓人生真的適合你嗎?這篇文章就帶你一起認識什麼是斜槓族,為什麼越來越多人想加入,以及——最重要的——你該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適合走上這條路。

斜槓族(Slasher)是潮流還是人生自定義?給渴望多重身份的你一份指南

你是否也曾羨慕那些一週內可以兼任設計、寫作、攝影等不同工作中的人?或者想過白天上班、晚上投入自己熱愛的副業?這樣的生活方式正是所謂的「斜槓族(slasher)」。看似自由又多元,實際上卻藏著不少現實的挑戰與抉擇。

那麼,斜槓人生真的適合你嗎?

這篇文章就帶你一起認識什麼是斜槓族,為什麼越來越多人想加入,以及——最重要的——你該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適合走上這條路。

甚麼是斜槓族(Slasher)?不只是多一份工作,而是活出多重身份的職涯選擇

「斜槓族(Slasher)」這個詞最早由 Marci Alboher 在《One Person/Multiple Careers》(2007)中提出,用來描述那些同時擁有兩個以上職業身份的人(Alboher, 2007)。簡單來說,就是你不再只有單一的工作頭銜,比如:白天是會計師,晚上是攝影師,週末還經營自己的 podcast 或品牌社群。這樣的生活方式,不只是為了賺外快,更是一種有意識地打造多元人生的職涯選擇

研究發現,人們從事多重職業,不僅是為了增加收入,更多時候是為了探索新的技能、尋找轉職的可能,甚至是為了經營個人品牌與實現自我(Panos et al., 2014)。而那些開始副業的人,隔年轉職、創業的比例也明顯提高(Panos et al., 2014),可見斜槓身份不只是「過渡」,更可能是轉變的開端。

為甚麼越來越多人想當斜槓族(Slasher)?背後其實藏著自由、經濟與心理的多重動力

🌐 數位工具讓多重職涯更容易實現

現在的網路平台、社群媒體與接案工具,大大降低了副業的門檻。只要有一台電腦加上網路,你就能白天寫企劃、晚上接設計案,週末可能還開線上課程。科技的進步,讓多重職涯變得既可行又靈活。

👥 價值觀轉變:不再只追求穩定,而是追求有意義的人生

現代人,特別是 Z 世代與年輕 Millennials,更重視工作的意義與自我實現。他們不甘於只為一份薪水工作,更希望在人生的不同面向找到熱情與歸屬感(Kuron et al., 2015)。「一輩子只做一份工作」對他們來說,反而成了一種侷限。

💼 對抗經濟壓力,斜槓變成職涯的保險網

全球經濟波動、AI 技術變革、產業轉型快速,讓越來越多人不再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而是選擇分散風險,透過多重收入來源來提升抗壓性。斜槓,從一種生活選擇,慢慢變成了現代職涯的生存策略(Conen et al., 2021)。

你適合成為斜槓族(Slasher)嗎?先從心理特質開始想想

斜槓生活聽起來吸引,但真正能走得長久的人,都有共通的心理特質:

1)有高度自主性與內在驅動力

你是不是那種不用別人提醒,就能自律地完成每個身分下的工作?如果是,那你很適合斜槓人生。心理學家 Ryan 和 Deci(2000)提到,有強烈內在動機的人,更能從多重角色中獲得成就感與自我成長,因為他們做事是出於熱情,而不是為了交差

2)能夠接受不確定性與收入起伏

斜槓生活不一定一開始就穩定賺錢,有時候是為了嘗試新機會,收入難免有高有低。研究指出,能容忍這種不確定性的人,更能在多元職涯中找到彈性與自由(Panos et al., 2014)。

3)把多重角色轉化為心理能量

你是否覺得,每一次角色的轉換都讓你更了解自己、累積更多人脈與經驗?那就是所謂的「心理資本」。Conen 等人(2021)指出,這種來自不同角色的自我效能與社會支持,能提升你的心理韌性與抗壓力,是斜槓族很重要的底氣。

斜槓生活的甜與苦:自由背後的真實樣貌

✅ 斜槓的好處:

  • 擁有多重收入來源,不再全靠一份工作吃飯,降低職涯風險(Panos et al., 2014)。
  • 可以同時發展多種技能、拓展人脈圈,對自我實現也有幫助。
  • 工作不再只是責任,也能依照興趣安排生活,找到屬於自己的成就感。

⚠️ 斜槓的挑戰:

  • 時間被切割得零碎,容易身心俱疲、倦怠感加劇(Conen et al., 2021)。
  • 身份轉換頻繁,有時會對自己的定位感到迷惘,特別是在重視「穩定職涯」的社交環境中。
  • 工作與生活的界線變得模糊,很可能一整天都處於「on」的狀態,難以真正放鬆。

你準備好了嗎?踏上斜槓前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1)你為甚麼想開始斜槓?

是想多一份收入,還是想為自己找回熱情?又或是想逃離原本的職涯倦怠?認清動機,是走得長久的第一步。

2)你現在的時間與精力足夠嗎?

初期建議先保留主業的穩定,再慢慢投入副業或其他角色,不需一次轉變太多,才不會給自己太大壓力。

3)你能面對不確定和焦慮嗎?

斜槓的路很少立刻見成果,收入起伏是常態。你準備好和這些不安和平共處了嗎?

斜槓不是炫耀的標籤,而是一場學會「自我定義」的長跑

如果你渴望跳脫傳統的職涯框架,想過上更有彈性、更多元的生活,那麼斜槓的確是一條值得探索的路。但也請記得,它不像短跑那樣一鼓作氣就能衝線,更像是一場需要耐力與自我覺察的長跑。

在開始之前,不妨靜下心問問自己:我想成為甚麼樣的人?我嚮往怎樣的生活節奏?當你清楚自己想追求的,不是別人口中的成功,而是屬於自己的平衡與成就,那麼斜槓,才會真正成為你的選擇,而不只是潮流中的一個 hashtag。

探索 MindForest App:當你身兼數職,也別忘了照顧那個「真正的自己」

白天寫企劃、晚上剪影片、週末接案跑活動——你努力活出多元精彩的斜槓人生,卻也常在深夜感到身心疲憊,不確定下一步該往哪裡走。

MindForest App 是為像你這樣的斜槓族打造的心理工具箱,幫助你在繁忙中穩住心緒。

Image

🌿 ForestMind AI:理解和支持每一個身分下的你

今天是職場人,明天是創作者——身份不斷切換,容易讓人迷失。ForestMind AI 隨時陪你對話,釐清壓力來源,讓你在變動中依然找到心理的錨點。

Image

🪞 靈感日記:寫下那些,別人看不到的努力與心情

多工的生活節奏,常讓人忽略內在聲音。透過靈感日記,你能記錄每天的感受與反思,替每一段斜槓歷程留下一份紀錄,欣賞自己的成長。

🧠 心理測評:搞懂你真正的驅動力與能量配置

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斜槓,也不是每一種斜槓方式都適合你。心理測評幫助你更清楚了解自己的性格特質、工作偏好,做出更貼近自我的選擇。

📲 立刻免費體驗Mindforest App,開始練習:在多重角色中,活出更清晰、穩定、有力量的自己。

參考文獻

Alboher, M. (2007). One Person/Multiple Careers: A New Model for Work/Life Success. Business Plus.

Conen, W., Stein, J., & Wieteke, C. (2021). A panel study of the consequences of multiple jobholding: enrichment and depletion effects.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177/1024258920985417

Kuron, L. K. J., Lyons, S. T., Schweitzer, L., & Ng, E. S. W. (2015). Millennials’ work values: Differences across the school to work transition. Personnel Review, 44(6), 991–1009. https://doi.org/10.1108/PR-01-2014-0024

Panos, G. A., Pouliakas, K., & Zangelidis, A. (2014). Multiple job holding, skill diversification, and mobility. Industrial Relations: A Journal of Economy and Society, 53(2), 223–272. https://doi.org/10.1111/irel.12055

Ryan, R. M., & Deci, E. L. (2000).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68–78. https://doi.org/10.1037/0003-066X.55.1.68

心理洞察 · 生活應用

探索實用的心理學貼士,立即應用到日常生活裡。由培養抗逆力、改善人際關係,到尋找工作平衡,我們的網誌分享心理學,陪伴你不斷成長。

仇富心理學:為何我們會討厭社會上比自己成功的人?從尼采到現代心理學的啟示
Sammie Tang
Sammie Tang
2 min read

仇富心理學:為何我們會討厭社會上比自己成功的人?從尼采到現代心理學的啟示

甚麼是「仇富」?一種潛藏於社會的防衛心態 你是否曾經在心中暗暗想過:「有錢人都很虛偽」? 或者當別人成功時,你第一個反應是:「他靠父幹吧。」 這種微妙而複雜的心態,就是心理學中所謂的「仇富」(resentment towards the rich)。 它並不單純是「嫉妒」,而是一種在社會比較中產生的道德防衛機制──當人感覺自己被剝奪權力與資源時,便會透過貶低成功者來維護內在的自尊(Feather, 1999)。

療癒內在小孩:心理學4個方法擁抱那個渴望被愛的自己
Sammie Tang
Sammie Tang
2 min read

療癒內在小孩:心理學4個方法擁抱那個渴望被愛的自己

在長大的過程中,我們學會了理性、自控、堅強,但卻常常忘了——我們心裡其實還住著一個內在小孩。那個孩子也許曾被忽略、被誤解、被迫長大。所謂「療癒內在小孩」,不是一種玄學,而是一種深層的心理修復與自我覺察。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心理學5個方法與過去和解,成為拯救自己的大人
Sammie Tang
Sammie Tang
2 min read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心理學5個方法與過去和解,成為拯救自己的大人

你有沒有發現,長大後的我們,常常不知不覺地重演原生家庭的劇本?也許你會在關係中變得過度敏感、害怕被拒絕;又或是無論多努力,都難以感覺被愛。這些情緒並不是無中生有,而是來自我們最早學會「如何愛與被愛」的地方——原生家庭。心理學提醒我們:要真正了解現在的自己,就要先回到那個最初影響我們情緒與信念的地方。

準備好將心理智慧融入日常生活?

下載 MindForest,將知識應用於生活當中。ForestMind AI 夥伴會為你提供度身訂造的支持,見證你的每一步成長,助你發揮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