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社會心理學家 Erich Fromm 在《愛的藝術》中寫道:「愛不是一種被動的情感,而是一種持久的活動。」「愛」,一個讓無數詩人歌頌、哲學家沉思的主題,就是主觀而感性的。
在當代社會,大多數人將「被愛」視為愛的終極目標,卻忽視了「主動去愛」是一種需要學習與培養的能力。這種現象的背後,隱藏著深層的心理機制與社會文化影響。究竟為何我們如此渴望被愛?而愛的能力又該如何發展?讓我們從心理學的視角深入探討一下。
Bowlby 的依戀理論(1969)提供了一個理解人們如何看待愛的框架。根據這一理論,早期的親子關係會影響一個人如何在成年後處理情感關係。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經歷過不安全的依戀,他們可能會在成年後過度依賴他人的愛來感到安全和被接納。這種依賴往往使他們忽視了主動去愛和付出的能力,因為他們的主要目標是確保自己不被遺棄。Hazan & Shaver(1987)的研究亦顯示,安全依戀型的人更容易在親密關係中達到愛與被愛的平衡,因為他們擁有穩固的情感安全感,能夠自由地給予愛。
許多人將愛等同於被愛,這與他們的自我價值感息息相關。在心理學上,自我價值感是指個體對自己的整體評價和感受。當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不足時,他們更容易渴望外界的認可和愛,因為他們認為這能夠填補內心的空缺。然而,這種外在的愛往往是短暫的,因為真正能讓一個人感到滿足的,是內心的自我接納和自愛。換句話說,當我們把愛的焦點放在被愛上時,其實是希望通過他人的認可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而 Rosenberg(1965)的自尊量表研究指出,健康的自我價值感是主動付出愛的重要基礎。一個人要先對自身價值有穩定的認知,才不會僅僅依賴他人的愛來肯定自己,而是能夠在關係中自由付出愛。
在許多文化中,愛常常被浪漫化,並且被描繪成一種被動的、接受的行為。電影、小說和流行文化經常強調被愛的甜蜜和幸福,忽略了愛是一種需要努力、付出和成長的能力。這種文化背景使得許多人在潛意識中認為被愛是愛的最終目標,而不是主動去愛和培養愛的能力。
Fromm 在《愛的藝術》(1956)中亦批判,現代社會過度強調消費主義,使人們將愛視為一種商品,而非需要學習與實踐的能力。這使得許多人將愛等同於「獲取」,而非「給予」。
根據 Anna Freud(1936)的防禦機制理論,當個體害怕被傷害時,便會建立心理防禦,如逃避親密、壓抑感情等,這些機制雖能短暫保護自己,卻同時阻礙了真誠付出的能力。根據 Anna Freud(1936)的防禦機制理論,當個體害怕受傷時,會透過逃避親密、壓抑感情等方式來保護自己。雖然這些機制能短暫減少痛苦,卻也同時削弱了我們真誠去愛、投入與付出的能力,使愛難以真正發展與深化。
要培養主動去愛的能力,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自我反思和成長。Goleman(1995)的情緒智商理論指出,擁有高情緒智商的人能更敏銳地覺察自己的情緒,並能有效管理與表達愛意,從而促進健康的關係發展。因此,我們應該從自我接納開始,學習愛自己,建立高情緒智商,這樣才能準備好去愛他人。
此外,Davis(1983)的人際反應指數研究表明,同理心是發展愛的能力的關鍵要素。擁有同理心,我們便會學會從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理解他們的需求和感受。
透過主動練習換位思考,我們能更理解他人的需求與情感,從而更自然地給予愛。這樣的能力使我們在關係中更能付出無條件的愛,而不僅僅是渴望被愛。
認知行為治療(CBT)研究顯示,改變個體對愛的認知模式,能有效提升其主動去愛的能力(Beck, 2011)。
Yalom(1995)的團體心理治療研究證實,透過團體互動,個體能在安全的環境中學習愛的付出與接受,進而提升人際關係能力。
愛不僅僅是被動接受,更是一種可以透過學習與實踐來提升的能力。當我們將注意力從「渴望被愛」轉向「如何去愛」,我們不僅能建立更健康的關係,也能獲得更深層次的自我滿足與幸福。若希望進一步探索如何提升愛的能力,MindForest 提供多樣的心理學工具與實踐方法,幫助你開啟主動愛的旅程。
下載 MindForest 應用程式,培養愛與連結的能力,助你在人際關係中成長與突破。在 MindForest,你可以透過心理學工具與 AI 輔助訓練,深化你的情感智慧,建立更穩固的關係。
探索 MindForest 的核心功能:
下載 MindForest App,運用心理學培養主動去愛的能力
Beck, A. T. (2011).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Basics and Beyond (2nd ed.). Guilford Press.
Bowlby, J. (1969).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1: Attachment. Basic Books.
Davis, M. H. (1983). 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empathy: Evidence for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4(1), 113-126.
Freud, A. (1936). The Ego and the Mechanisms of Defense.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Fromm, E. (1956). The Art of Loving. Harper & Row.
Goleman, D. (1995). Emotional Intelligence. Bantam Books.
Hazan, C., & Shaver, P. (1987). 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3), 511-524.
Rosenberg, M. (1965). Society and the adolescent self-imag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Yalom, I. D. (1995).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up Psychotherapy. Basic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