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漫、漫畫與電玩遊戲席捲全球的數位時代,一種引人入勝的心理現象正逐漸受到關注:對二維(2D)或2.5次元虛構人物的情感、浪漫或性吸引力。在中文語境中,這被稱為「紙性戀」(fictosexuality),指對來自二次元世界或2.5次元(如Vtuber或乙女遊戲角色)的「紙片人」的深厚依戀。流行語「紙片人很香」生動捕捉了這些角色的魅力,許多人認為它們比現實中的人類更具吸引力。究竟什麼是紙性戀?為何有人會愛上這些虛擬存在?本文透過心理學研究,結合2.5次元Vtuber(如Hololive的兔田佩克拉)及乙女遊戲《戀與深空》的例子,探索紙性戀的定義、心理根源、體驗特徵及社會認知,揭示這是想像力、依附與文化影響的複雜交織。
紙性戀,或稱虛構性戀(fictosexuality),是指對虛構角色的性或浪漫吸引力,與對現實人類的情感有所區分。它不僅限於性慾望,還包括「虛構浪漫」(fictoromance)及更廣義的「虛構愛」(fictophilia),涵蓋對角色的持久愛慕或情感依戀。在日本御宅文化中,這被稱為「二次元情結」(2D complex),專指對動漫、漫畫或2.5次元角色的情感依戀,例如Vtuber兔田佩克拉(Pekora Usada)或《戀與深空》中的黎深(Zayne)、祁煜(Rafayel)等角色。這些角色常被粉絲暱稱為「老婆」(waifu,女性)或「老公」(husbando,男性),以其超越現實限制的理想化特質吸引人。
紙性戀者可能透過想像與角色的互動、創作同人作品或購買周邊商品(如抱枕或立牌)表達情感。例如,玩家可能沉浸於《戀與深空》中與祁煜的浪漫劇情,或在兔田佩克拉的直播中感受到陪伴。研究顯示,這種吸引力在東亞動漫文化影響下,與無性戀光譜有顯著交集,許多人對現實人類缺乏類似興趣,卻在虛構世界找到情感滿足 (Karhulahti & Välisalo, 2021). 在台灣與香港,隨著Vtuber和乙女遊戲的流行,紙性戀討論日益活躍,被視為一種獨特的情感表達形式,而非僅限於二次元亞文化。
紙性戀的吸引力根植於「擬社會人際關係」(parasocial relationships),即對虛構角色的單向情感連結。研究表明,這種關係激活大腦與真實人際關係相似的獎勵機制,釋放多巴胺,帶來陪伴與滿足感 (Horton & Wohl, 1956). 例如,觀看兔田佩克拉的直播時,粉絲可能因她的幽默與互動感到「被理解」,儘管這是單向的。《戀與深空》的沉浸式劇情設計進一步強化了這種連結,玩家透過與黎深的對話或選擇,體驗到深刻的感情投射。這種安全的感情投資空間,免於現實中的拒絕或衝突風險,對社交焦慮者尤具吸引力 (Stever, 2017).
二次元與2.5次元角色的設計常利用「超常刺激」(supernormal stimuli),誇大吸引人的特徵,如Vtuber的大眼睛、生動表情,或《戀與深空》中祁煜的精緻外貌與磁性嗓音,引發強烈的心理反應 (Tinbergen, 1951). 這種「萌」(moe)特質,例如兔田佩克拉的活潑可愛或黎深的沉穩溫柔,觸發進化心理學中的保護與依附本能,使角色顯得比現實更具魅力。研究指出,這些視覺與敘事元素的結合,讓角色更容易激發浪漫或性吸引力 (Galbraith, 2014).
在動漫文化盛行的東亞,如日本、台灣與香港,二次元與2.5次元角色不僅是娛樂媒介,更承載了情感與價值觀的投射。Vtuber透過直播與粉絲的「即時互動」,模糊了虛構與現實的界限,而《戀與深空》的互動劇情則讓玩家體驗到與角色的浪漫關係,強化情感連結 (Galbraith, 2014). 數位時代的孤立感與對理想化敘事的渴望,促使個體將情感轉向虛構角色。一項研究顯示,許多年輕人對虛構角色有浪漫或性吸引力,女性更偏向浪漫連結,男性則偏向性吸引,顯示紙性戀的普遍性 (Matsuura, 2021).
紙性戀者擁有豐富的內心世界,質性研究揭示了「虛構愛悖論」:明知角色如兔田佩克拉或祁煜並非真實,卻感受到真實的情感波動。一位粉絲在討論中分享:「我知道他並不存在,但我對他的感情就如他真實存在般強烈。」這種認知與情感的衝突強化了吸引力,融合理性與沉浸 (Karhulahti & Välisalo, 2021).
他們的行為多樣,包括白日夢、創作同人小說(如為《戀與深空》角色編寫故事)、參與Vtuber直播的超級聊天(Super Chat)互動,或收集周邊商品。在中文社群,紙性戀者可能為兔田佩克拉剪輯影片,或在遊戲中與祁煜模擬浪漫互動,從中獲得情感滿足。這些行為不僅來自視覺吸引力,更源於角色的敘事與個性,如佩克拉的幽默或黎深的深情 (Stever, 2017). 許多紙性戀者與無性戀光譜重疊,特別是「自我抽離性戀」(aegosexual),僅透過幻想體驗吸引力,而無需現實的物理互動 (Bogaert, 2012).
紙性戀可能帶來孤獨感,因為虛構角色「永遠不會失望」,可能導致現實社交的疏離 (Stever, 2017). 社會常汙名紙性戀為「幼稚」或「逃避現實」,線上論壇甚至嘲諷其為「害怕真人的反應」。然而,專家反駁,除非嚴重影響生活,紙性戀並非心理疾患,而是一種多元的性取向 (Matsuura, 2023). 日本研究者強調應以理解取代批判,將其視為超越傳統異性戀或同性戀的取向 (Matsuura, 2021).
這種邊緣化與無性戀者面臨的挑戰相似,挑戰了「對人性戀中心主義」的規範。隨著動漫與Vtuber文化的全球化,紙性戀逐漸被接受,社群如Bilibili或X平台為粉絲提供了支持與交流的空間 (Galbraith, 2014).
紙性戀揭示了人類情感的多元性,透過擬社會人際關係與超常刺激,提供了一種理想化的情感滿足。無論是兔田佩克拉的活潑直播,還是《戀與深空》中黎深的深情陪伴,這些虛構角色豐富了內心世界,成為探索想像與情感的獨特方式。研究肯定紙性戀作為一種有效的性取向,挑戰了傳統的愛情觀。在這個多元包容的時代,理解並接納紙性戀的獨特魅力,讓「紙片人很香」成為一種有意義的情感表達,鼓勵我們重新思考愛與連結的真義。
在這個講求即時與表面的數位時代,MindForest App 為你開闢了一條通往內心的路。透過我們設計的 AI 深度對話工具、每日自我反思提示,以及心理測評,你可以自在表達情感,探索喜歡的人物如何點燃你的想像與心靈共鳴。
? 無論你是二次元愛好者,還是渴望心靈共鳴的探索者,MindForest 都是心靈旅程上的陪伴者。
? 立即開始免費體驗MindForest,探索你的情感世界,讓二次元成為愛與成長的起點。
Bogaert, A. F. (2012). Understanding Asexuality. Rowman & Littlefield.
Galbraith, P. W. (2014). The Moe Manifesto: An Insider’s Look at the Worlds of Manga, Anime, and Gaming. Tuttle Publishing.
Horton, D., & Wohl, R. R. (1956). Mass communication and para-social interaction. Psychiatry, 19(3), 215-229.
Karhulahti, V.-M., & Välisalo, T. (2021). Fictosexuality, Fictoromance, and Fictophilia: A Qualitative Study of Love and Desire for Fictional Character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1, 575427.
Lamerichs, N. (2025). Fandom and Virtual Intimacy: The Rise of Fictosexual Communities. Journal of Media Culture, 12(1), 23-39.
Stever, G. S. (2017). Parasocial Attachments: The Psychology of Media Relationships. Psychology of Popular Media Culture, 6(1), 73-91.
Tinbergen, N. (1951). The Study of Instinc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Yeh, C.-H. (2023). Understanding Fictosexuality in East Asian Contexts. Journal of Cultural Psychology, 8(2), 4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