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仇富心理學:為何我們會討厭社會上比自己成功的人?從尼采到現代心理學的啟示
甚麼是「仇富」?一種潛藏於社會的防衛心態 你是否曾經在心中暗暗想過:「有錢人都很虛偽」? 或者當別人成功時,你第一個反應是:「他靠父幹吧。」 這種微妙而複雜的心態,就是心理學中所謂的「仇富」(resentment towards the rich)。 它並不單純是「嫉妒」,而是一種在社會比較中產生的道德防衛機制──當人感覺自己被剝奪權力與資源時,便會透過貶低成功者來維護內在的自尊(Feather, 1999)。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幾個有效的療傷技巧,以走出分手的陰霾。

分手後的情傷讓人感到不堪重負,失戀令我們對未來感到迷茫。然而,了解失戀相關的心理學,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情緒和重新掌控生活。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幾個有效的療傷技巧,以走出分手的陰霾。通過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識,你將能夠更好地處理痛苦、放下過去,充滿信心地迎接新的開始。
感到痛苦是人類自然的反應。在心理學中,有一個模型叫做「悲傷五階段」,解釋了人們如何應對失去的重要人事物後情緒變化(庫伯勒-羅斯,1969)。以下是這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否認
第二階段:憤怒
第三階段:討價還價
第四階段:沮喪
第五階段:接受
關於「悲傷五階段」有兩點需要記住。首先,在不同階段之間來回是正常的。你可能會感到憤怒,然後試圖討價還價,或是感到沮喪後再嘗試修復關係。這都是康復的一部分,慢慢來沒關係。感到悲傷是人之常情。其次,這些階段幫助我們在心理上應對失去。例如,否認讓我們暫時逃避痛苦,爭取時間尋求支持。最重要的是:不要責怪自己有這些情緒,感到傷心是正常的。
靜觀透過專注於當下,鼓勵我們完全接納自己的情緒,而不被它們淹沒。分手後,我們很容易陷入過去的回憶或對未來的擔憂。正念幫助我們溫和地觀察這些想法與感受,不進行評判(Shapiro 等人,2006),從而避免被負面思維困住,妨礙我們走出陰霾。
要運用靜觀來幫助自己在分手中放下過去,可以嘗試以下步驟:
1) 深呼吸:深呼吸幾下,讓自己集中注意力,回到當下。
2) 觀察你的想法:注意與分手相關的想法,但不作出反應或試圖改變它們,只需接受它們的存在。
3) 接納你的情緒:允許自己感受悲傷、憤怒或痛苦,別試圖將這些情緒推開。感到受傷是正常的。
靜觀讓我們以健康的方式處理分手帶來的情緒,並逐漸幫助我們放下過去,帶來療癒與自我成長。
以善待自己的態度面對分手的情感痛苦,能讓我們更容易度過傷心的時期。自我關懷鼓勵我們承認受傷與脆弱是正常的,並逐漸提升我們的幸福感(MacBeth & Gumley, 2012)。這種做法讓我們明白,分手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並不決定我們的價值。
要在分手後練習自我慈悲,可以試試以下步驟:
1) 對自己說些溫暖的話:想像你如何安慰一位正在經歷分手的朋友,然後給予自己同樣的支持。對自己說一些安慰的話語,如「感到傷心是可以的。」
2) 練習自我寬恕:放下對分手的責備或內疚。理解感情結束有許多原因,這並不反映你的自我價值。
3) 進行自我照顧:花時間做讓你感覺開心的事情,可以是運動、閱讀,或是與親朋好友共度時光。這些活動可以讓你好好照顧自己。
透過自我關懷,我們創造空間,讓自己放下過去,並且繼續前行,在沒有壓力和自我批判的情況下,讓療癒自然發生。
透過寫下自己的想法和情緒,我們可以整理分手後的痛苦與困惑。寫日記提供了一個安全的空間來表達那些我們可能不願與他人分享的感受(Ullrich & Lutgendorf, 2002),幫助我們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正在經歷的情緒。日記還能幫助我們紀錄療癒的過程,鼓勵我們繼續向前。
分手後一些有用的日記提問包括:
1) 我從這段分手中學到了什麼?
2) 我現在感受到哪些情緒?如何在不進行評判的情況下尊重它們?
3) 在走出這段感情時,我可以如何實踐自我照顧?
4) 當我放下這段關係後,我期待的正面事物是什麼?
5) 我需要原諒什麼——無論是自己還是前任——才能完全放下?
透過定期寫日記,我們可以逐漸放下過去,迎接新的開始。
走出分手是邁向療癒與幸福的重要過程。MindForest 是一款創新的 AI 應用程式,提供個人化工具,幫助你面對分手的困境,讓你以正面的心態繼續前行,放下過去。
1) 心理學互動課程:這些課程幫助你提升自我覺察和心理韌性,讓你更有力量走出陰影,擁抱更健康的未來。
2)個人化AI 導師:MindForest 的 AI 導師提供量身訂做的建議與情感支持,陪伴你度過情感旅程。無論你需要處理情感的指導,或是如何放下過去的實用技巧,AI 導師都可以幫助你。
3) 靈感日記:此功能讓你記錄關於分手的感受、日常思緒和經歷。寫日記能促進深層的反思,幫助你觀察療傷進展。

透過使用 MindForest,你將獲得從失戀分手中療癒、重拾內心平靜、並在感情上繼續前行,為新的開始鋪路。
參考文獻
Kübler-Ross, E. (1969). On death and dying.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MacBeth, A., & Gumley, A. (2012). Exploring compassion: A meta-analysis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elf-compassion and psychopathology.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2(6), 545-552.
Shapiro, S. L., Carlson, L. E., Astin, J. A., & Freedman, B. (2006). Mechanisms of mindfulnes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62(3), 373-386.
Ullrich, P. M., & Lutgendorf, S. K. (2002). Journaling about stressful events: Effects of cognitive processing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 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 24(3), 244-250.
探索實用的心理學貼士,立即應用到日常生活裡。由培養抗逆力、改善人際關係,到尋找工作平衡,我們的網誌分享心理學,陪伴你不斷成長。

甚麼是「仇富」?一種潛藏於社會的防衛心態 你是否曾經在心中暗暗想過:「有錢人都很虛偽」? 或者當別人成功時,你第一個反應是:「他靠父幹吧。」 這種微妙而複雜的心態,就是心理學中所謂的「仇富」(resentment towards the rich)。 它並不單純是「嫉妒」,而是一種在社會比較中產生的道德防衛機制──當人感覺自己被剝奪權力與資源時,便會透過貶低成功者來維護內在的自尊(Feather, 1999)。

在長大的過程中,我們學會了理性、自控、堅強,但卻常常忘了——我們心裡其實還住著一個內在小孩。那個孩子也許曾被忽略、被誤解、被迫長大。所謂「療癒內在小孩」,不是一種玄學,而是一種深層的心理修復與自我覺察。

你有沒有發現,長大後的我們,常常不知不覺地重演原生家庭的劇本?也許你會在關係中變得過度敏感、害怕被拒絕;又或是無論多努力,都難以感覺被愛。這些情緒並不是無中生有,而是來自我們最早學會「如何愛與被愛」的地方——原生家庭。心理學提醒我們:要真正了解現在的自己,就要先回到那個最初影響我們情緒與信念的地方。
下載 MindForest,將知識應用於生活當中。ForestMind AI 夥伴會為你提供度身訂造的支持,見證你的每一步成長,助你發揮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