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ember 11, 2025

解構「腐文化」背後的心理學:為何迷戀男男浪漫幻想?

Natalie Hui
Psychology Specialist

腐文化指的是熱衷於男孩愛情(Boys' Love,簡稱BL)的群體,他們喜愛描繪男性之間浪漫或親密關係的作品,涵蓋漫畫、小說、動畫和網路文學。尤其在泰國,BL劇集如《2gether: The Series》和《Bad Buddy》於2020、2021年疫情期間爆紅,透過串流平台吸引全球觀眾,掀起熱潮,展現了腐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這一文化起源於1970年代的日本少女漫畫,後傳入華語地區,形成獨特的「耽美」文化。腐女(源自日語「腐女子」,fujoshi)是其中的主要群體,原為自嘲用語,意指「腐爛的女子」,如今多為女性粉絲的身份認同。男性愛好者則被稱為腐男子(fudanshi)。本文以腐愛好者(BL enthusiasts)為焦點,探索腐文化的普遍吸引力。為何許多人對虛構的男男關係如此著迷?這不僅是娛樂偏好,更涉及情感投射、性別探索與文化影響。本文透過學術研究,深入剖析腐文化的魅力,旨在以開放的心態理解這一現象。

腐文化的本質:不只是「粉絲」

腐愛好者熱衷於BL作品,他們不僅閱讀或觀看,還積極參與創作,將虛構男性角色配對成情侶,製作文學或插圖等同人內容。BL作品包括以情感為主的「少年愛」(shōnen-ai)和更具感官描寫的「」(yaoi),常呈現禁忌愛情或角色間的動態關係,如「攻」(主導者)與「受」(被動者)。這些故事借用浪漫元素,置於男男框架,常以美少年形象展現理想化美學。

研究顯示,腐愛好者多為異性戀,將BL視為安全的幻想空間,而非現實的情感傾向。他們的年齡多在青少年至中年,透過網路社群如AO3或Lofter找到歸屬感。腐愛好者常以「腐濾鏡」將普通互動想像成浪漫,作為旁觀者從中獲得情感滿足,無需親身投入。

腐文化的根源:心理與文化交織

心理層面:情感投射與性別解放

腐愛好者迷戀BL的核心在於對平等愛情的嚮往。在傳統社會中,性別角色常限制情感表達,BL提供一個無女性角色的幻想世界,讓腐愛好者投射對純粹浪漫的渴望,擺脫現實的壓力。心理學家拉康的理論指出,腐愛好者透過觀看BL故事,沉浸於想像的愉悅,無需將幻想轉化為現實。弗洛伊德的一些觀點認為,部分腐愛好者(尤其女性)可能因羨慕男性的社會自由,而在BL中淡化女性角色,探索更自由的情感表達。

研究顯示,腐愛好者對傳統性別規範感到壓抑,BL成為一種情感出口,讓他們重新構想親密關係,甚至處理個人情感經歷。這種文化讓腐愛好者能以娛樂、審美或反思的方式,探索性別與愛情的可能性。

文化層面:東亞背景與數位推力

腐文化源於1930-1940年代日本的「耽美」美學,1970年代融入少女漫畫,1990年代傳入中國,透過網路平台迅速擴展。在華語圈,逾九成的BL作者與讀者為女性,但男性腐愛好者逐漸增加,顯示文化的包容性。儒家傳統強調男性優越,腐文化卻挑戰這一規範,創造平等的愛情想像。同時,BL作品有時保留二元性別的刻板印象,如「攻受」角色分配。日本歷史上的男男文化(如「眾道」)也為腐文化奠定基礎。

腐文化的典型特徵:你是否感同身受?

  1. 嚮往純粹愛情,視BL為理想空間
    腐愛好者喜愛BL中的平等愛情,將其視為超越性別與現實限制的避風港,常將日常互動想像成浪漫情節。
  2. 挑戰性別規範,尋求自由表達
    對傳統性別角色感到不滿,腐文化透過BL探索性別的流動性,視其為解放自我的媒介。
  3. 享受旁觀視角,沉浸幻想世界
    腐愛好者以第三者身份投射情感於虛構角色,獲得安全的情感滿足,無需面對現實的複雜性。

腐文化提供的三個心理價值

腐文化以幻想與創作探索情感,為腐愛好者提供獨特的心靈滋養。以下三個心理價值,幫助腐愛好者理解與欣賞這一文化的視角,保持開放的心態:

  1. 情感共鳴的滿足
    腐文化讓腐愛好者在BL故事中找到情感共鳴,無論是浪漫的張力還是角色的細膩互動,都能帶來心靈的慰藉。這份滿足無需外界認可,是個人內在喜悅的源泉。
  2. 社群連結的歸屬感
    參與腐文化社群,如同人展或線上平台,腐愛好者能與志同道合者分享創作與熱情,建立深厚的連結。這不僅增強歸屬感,還促進對情感與身份的探索。
  3. 性別反思的啟發
    腐文化鼓勵腐愛好者反思傳統性別規範,透過BL的平等愛情想像,探索更自由的自我表達。這種反思有助於在現實生活中追求更真實的情感互動。

結語:腐文化的情感與解放

腐文化展現了對平等愛情與性別自由的追求。透過BL,腐愛好者投射情感,挑戰規範,找到心靈的避風港。儘管面臨物化同志或強化刻板的批評,理解腐文化有助於促進多元包容。未來可進一步探索數位社群如何深化腐文化的認同,讓這文化成為情感與自我探索的起點。

? 探索 MindForest App:打造屬於腐女的情感共鳴空間

在這個講求即時與表面的社交時代,MindForest App 為你開闢了一條通往內在的路。透過我們設計的 AI深度對話工具、每日自我反思提示,以及心理測評,你可以深入了解自己的情感世界。

智性戀(Sapiosexuality)心理指南:為何有人被「智慧」深深吸引?如何看待這獨特性傾向? 3
下載MindForest App,展開心理學AI對話

? MindForest 都將陪伴你探索自我,找到與你共鳴的故事。

智性戀(Sapiosexuality)心理指南:為何有人被「智慧」深深吸引?如何看待這獨特性傾向? 4

? 立即開始免費體驗MindForest,了解如何與懂你的人相遇。讓思想的碰撞,成為愛情的起點。

參考文獻

Dinatha, V. O. D., Andriani, A., & Anggoro, S. (2022). Fujoshi’s perception of gender roles.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655, 191–196. https://doi.org/10.2991/assehr.k.220404.034
Li, Y. (2024). Investigating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Chinese BL fandom. EWA Proceedings, 2(1), 45–60.
Nagaoka, K. (2010). The possibilities of research on “fujoshi” in Japan. Transformative Works and Cultures, 5. https://doi.org/10.3983/twc.2010.0173
Zsila, Á., & Demetrovics, Z. (2017). The boys’ love phenomenon: A literature review. Journal of Popular Romance Studies, 6, 1–17.

You May Like🗞️

解構「腐文化」背後的心理學:為何迷戀男男浪漫幻想?

Read More

紙性戀的心理學:解讀對二次元人物的吸引力 —「紙片人很香」的背後

Read More
Career

個人品牌(Personal Branding)全攻略:從定位到實踐,打造獨一無二的職涯競爭力

Read More
Career

斜槓族(Slasher)是潮流還是人生自定義?給渴望多重身份的你一份指南

Read More
Career

數位遊牧(Digital Nomad)全攻略:掌握4大要點,開啟邊工作邊旅行的自由生活

Read More

總是覺得無聊卻提不起勁?4個心理學方法,幫你找回生活感與動力!

Read More
Contact us

info@mindforest.ai

4F, Chinachem Johnston Plaza
178 Johnston Road
Wan Chai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