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鐘認識工具人特質,2個方法令你不再被利用

你會否經常感到委屈,覺得身邊的人總是把你當成工具人,卻只敢怒不敢言?可能你的朋友、同事、甚至愛人,都沒有尊重你,但你又不知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本文將會探討甚麼性格的人比較容易變成工具人,以及工具人如何擺脫這些委屈的經歷,不再做工具人。

工具人性格特質

要知道自己是否容易成為工具人,可以從性格特徵入手。在心理學中,我們常用大五人格測試(Big Five Personality Test)(McCrae & Costa, 2008)來分析性格。

首先是親和性(Agreeableness)。如果你的親和性很高,表示你非常重視他人感受,事事以他人感覺為先。當然,單單親和性高並不一定會變成工具人,還要結合其他特質。

另外兩個容易讓人成為工具人的性格特質是神經質(Neuroticism)和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神經質指的是你感受到負面情緒的程度:如果你的神經質愈高,你愈會經常感到緊張,愈容易懷疑自己,甚至可能會發展出抑鬱症等心理疾病。盡責性則與責任感密切相關:盡責性高的人做事非常有系統,當無法履行承諾時,內疚感也會比普通人強。

如果你親和性、神經質和盡責性都很高,那麼你就比較容易成為工具人。這是因為你會傾向有很多負面情緒,或甚會懷疑自己,並且非常重視他人的感受。此外,你的內疚感強烈,容易被心懷不軌的人利用、通過情緒勒索來操縱你。

如果你發現自己具備這些特質,或許你會需要思考自己是否已經成為了工具人。

給工具人的建議1:脫離不斷利用的圈子

如果你在一個社交圈子中發現自己處於最低的地位,而整個圈子都在佔你便宜,那麼你應該盡一切可能離開這個圈子。如果這些人是你的朋友,你需要避免與他們接觸。或許你的性格不喜歡與人一刀兩斷地絕交,那麼逐漸淡出這個圈子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離開一個你在其中地位最低的圈子,能幫助你提升自尊心。有種情況是在職場環境中、在公司內地位最低,這不僅是指職級,更多的是在人際關係中。若大家都把你當成工具人,涉及現實的考量你或可能無法立即離職,但你仍然可以持續地為自己建立價值和自尊心

給工具人的建議2:堅定地溝通 ,設下個人界線

如果你自覺是工具人,那你應該去學習一下如何堅定溝通(Assertive Communication)

甚麼是堅定溝通?並不是要咄咄逼人,而是在面對壓力時,能夠堅定地表達自己的個人界線 (Lonczak, 2020)。

為何要設立個人界線?心理上,人其實很容易會有種「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的傾向。假設在一段關係中,你的伴侶對你很差,你可能會覺得忍一忍就好了。如果情況沒有改善,你也可能會對自己說:「既然已經忍了一段時間,再忍一下也無妨。」這樣便很容易陷入一種無休止的循環:在這段關係中,你的地位較低,對方能夠損害你的自尊,繼續把你當工具人。

那到底可以如何實行堅定溝通?以下有三個步驟:

第一步:預先設定個人界線,明確定義你理想的關係是怎樣的,並寫下或制定一些準則。

第二步:為自己設定一個明確的時限,例如三個月、六個月或一年。如果在這段時間內沒有改善,就需要放棄這段關係。

第三步:與對方溝通你的界線。

這些都可能會讓你感到恐懼和壓力,但很多自我成長就是在這些挑戰中達到的。成長在於你願意嘗試那些最不願意嘗試的事情。如果你想學習堅定溝通,不再做工具人,可以在網上搜索「Assertive Communication」尋找一些教學,或是下載MindForest App,讓我們的 AI 去教你一步一步學懂設定並堅守個人界線

下載 MindForest AI,擺脫工具人角色,應對委屈的感受

MindForest 是一款以心理學為基礎的 AI 應用程式,提供心理學知識,助你擺脫工具人角色,並有效應對委屈的情緒。如果你覺得你的煩惱難以宣之於口,不妨試試和MindForest AI 聊聊。

1) 利用心理學技巧增強心理韌性:MindForest 提供的互動課程結合心理學深度見解,旨在幫助你管理壓力並增強心理韌性。這些課程能夠穩定情緒,使你能夠更清晰地思考,擺脫工具人的角色。

2) 以 AI 提供個人化諮詢:MindForest AI 能夠深刻理解因人際關係問題引起的情緒波動,為你提供情感支持和針對性的建議,幫助你以成熟的心態解決作為工具人的問題。

3) 靈感日記促進自我覺察:在面對人際關係的挑戰時,記錄當下情緒是非常重要的。MindForest 的靈感日記能以你和 AI 的對話內容來記錄你的感受,增強你的自我意識,並理解自己在各種關係中的心理狀態。

下載MindForest AI,擺脫工具人角色,應對委屈的感受

透過使用 MindForest,你將掌握有效管理情緒壓力的必要技能,並培養心理韌性。不僅有助於擺脫工具人的角色,還能夠支持你的心理健康和長遠的個人發展。

參考文獻

DeYoung, C. G., Quilty, L. C., & Peterson, J. B. (2007). Between facets and domains: 10 aspects of the Big Fi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3(5), 880–896.

Lonczak, H. S. (2020, September 3). What Is Assertive Communication? 10 Real-Life Examples. Retrieved from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assertive-communication/

McCrae, R. R., & Costa, P. T., Jr. (2008). The five-factor theory of personality. In O. P. John, R. W. Robins, & L. A. Pervin (Eds.),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3rd ed., pp. 159–181). The Guilford Press.

You May Like🗞️

情侶溝通的4大錯誤:心理學教你非暴力溝通

Read More

心理學教你5個方法面對孤獨,享受獨處

Read More

如何走出失戀分手後的情傷:心理學3個療傷方法

Read More

愛情心理學:為何我們會一見鍾情?這是真愛嗎?

Read More

心理成熟的人的3個特質—不只是情緒穩定

Read More

如何保持情緒穩定?心理學3大訓練方法

Read More
Contact us

info@mindforest.ai

4F, Chinachem Johnston Plaza
178 Johnston Road
Wan Chai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