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仇富心理學:為何我們會討厭社會上比自己成功的人?從尼采到現代心理學的啟示
甚麼是「仇富」?一種潛藏於社會的防衛心態 你是否曾經在心中暗暗想過:「有錢人都很虛偽」? 或者當別人成功時,你第一個反應是:「他靠父幹吧。」 這種微妙而複雜的心態,就是心理學中所謂的「仇富」(resentment towards the rich)。 它並不單純是「嫉妒」,而是一種在社會比較中產生的道德防衛機制──當人感覺自己被剝奪權力與資源時,便會透過貶低成功者來維護內在的自尊(Feather, 1999)。
奇蹟問句(Miracle Question)是解決導向治療(Solution-Focused Therapy)中的一個關鍵技術,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史蒂夫·德·舒澤(Steve de Shazer)和伊索·金伯格(Insoo Kim Berg)所創。這個技術看似簡單,但其實蘊含著深厚的心理學原理和強大的治療效果。
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奇蹟問句的基本形式。治療師通常會這樣問:
「假設今晚你睡覺時,有一個奇蹟發生了,而這個奇蹟解決了你所有的問題。當你醒來時,你會發現有甚麼不同?」
這個問題看似天馬行空,但實際上它具有深遠的意圖和影響。
1. 激發想像力和可能性
奇蹟問句的第一個作用是激發來訪者的想像力。當一個人被困在問題中時,他的思維往往會被限制在現有的困境和障礙之中,難以看到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奇蹟問句通過引導來訪者思考一個無限制的未來,讓他們能夠跳出現有思維的框架,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和選擇。
心理學家愛德華·德·波諾(Edward de Bono)提出的「橫向思維」(Lateral Thinking)概念,也關注如何激發創造性思維。奇蹟問句正是一種促進橫向思維的方法,它引導來訪者從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問題,從而發現新的解決方案。
2. 聚焦於目標和解決方案
奇蹟問句的另一個關鍵作用是幫助來訪者聚焦於目標和解決方案,而不是問題本身。當我們討論問題的時候,我們往往會陷入問題的細節和困難之中,這會增加我們的焦慮和無助感。奇蹟問句則引導來訪者思考「問題解決後的狀態」,這樣他們就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
這種聚焦於目標的方式與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所提倡的「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理念不謀而合。積極心理學強調個人優勢和積極經驗,奇蹟問句通過讓來訪者想像理想的未來,幫助他們感受到希望和積極的力量。
3. 促進行動和變化
當來訪者描述他們所想像的奇蹟發生後的生活時,他們其實是在描繪一個具體的、可實現的目標。這種具體化的過程有助於來訪者更好地理解自己需要做甚麼來達到這個目標。奇蹟問句不僅僅是讓來訪者停留在想像的層面,它還促使來訪者思考具體的行動步驟。
例如,如果一個人描述道:「如果奇蹟發生,我會感到更自信,會每天早上起來運動,並且能夠更好地與同事溝通。」那麼,治療師可以進一步引導他:「那麼,明天你可以做甚麼來讓自己更接近這個理想狀態?」
4. 增強自我效能感
奇蹟問句還有一個重要的心理作用,就是增強來訪者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自我效能感是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個人對自己能夠成功完成某個任務或達到某個目標的信心。當來訪者能夠清晰地描繪出理想的未來狀態,並且認識到自己有能力通過具體行動來實現這個目標時,他們的自我效能感就會得到增強。
總結來說,奇蹟問句是一個簡單但強大的工具,它通過激發想像力、聚焦於目標和解決方案、促進行動和變化,以及增強自我效能感,幫助來訪者在治療過程中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如果你對奇蹟問句或解決導向治療有興趣,不妨下載 MindForest,這個應用程式利用心理學原理,提供個性化的成長建議,幫助你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實現個人成長。
探索實用的心理學貼士,立即應用到日常生活裡。由培養抗逆力、改善人際關係,到尋找工作平衡,我們的網誌分享心理學,陪伴你不斷成長。

甚麼是「仇富」?一種潛藏於社會的防衛心態 你是否曾經在心中暗暗想過:「有錢人都很虛偽」? 或者當別人成功時,你第一個反應是:「他靠父幹吧。」 這種微妙而複雜的心態,就是心理學中所謂的「仇富」(resentment towards the rich)。 它並不單純是「嫉妒」,而是一種在社會比較中產生的道德防衛機制──當人感覺自己被剝奪權力與資源時,便會透過貶低成功者來維護內在的自尊(Feather, 1999)。

在長大的過程中,我們學會了理性、自控、堅強,但卻常常忘了——我們心裡其實還住著一個內在小孩。那個孩子也許曾被忽略、被誤解、被迫長大。所謂「療癒內在小孩」,不是一種玄學,而是一種深層的心理修復與自我覺察。

你有沒有發現,長大後的我們,常常不知不覺地重演原生家庭的劇本?也許你會在關係中變得過度敏感、害怕被拒絕;又或是無論多努力,都難以感覺被愛。這些情緒並不是無中生有,而是來自我們最早學會「如何愛與被愛」的地方——原生家庭。心理學提醒我們:要真正了解現在的自己,就要先回到那個最初影響我們情緒與信念的地方。
下載 MindForest,將知識應用於生活當中。ForestMind AI 夥伴會為你提供度身訂造的支持,見證你的每一步成長,助你發揮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