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仇富心理學:為何我們會討厭社會上比自己成功的人?從尼采到現代心理學的啟示
甚麼是「仇富」?一種潛藏於社會的防衛心態 你是否曾經在心中暗暗想過:「有錢人都很虛偽」? 或者當別人成功時,你第一個反應是:「他靠父幹吧。」 這種微妙而複雜的心態,就是心理學中所謂的「仇富」(resentment towards the rich)。 它並不單純是「嫉妒」,而是一種在社會比較中產生的道德防衛機制──當人感覺自己被剝奪權力與資源時,便會透過貶低成功者來維護內在的自尊(Feather, 1999)。
極簡主義不只是把東西丟掉,而是有意識地為真正重要的人事物留出空間。這篇文章將帶你認識極簡主義對心理健康的益處,一起從簡出發,找回生活的重心與寧靜。

你是否曾試過走入自己房間,望著一堆幾乎沒用的物品雜亂堆疊,感到壓力襲來?那不只是對雜物的煩厭,更像是一瞬間,覺得失去了對整個人生的掌控感。在這個節奏快速、充滿消費主義的世界裡,我們總是追求「更多」——更多物品、更多目標、更多刺激。但如果,「更少」才是通往內在平靜的關鍵呢?
極簡主義不只是把東西丟掉,而是有意識地為真正重要的人事物留出空間。這篇文章將帶你認識極簡主義對心理健康的益處,一起從簡出發,找回生活的重心與寧靜。
極簡主義是一種化繁為簡的生活方式,透過有意識地減少物質、干擾與不必要的事務,讓生活回歸本質(Iyer & Muncy, 2016)。它不等於剝奪或壓抑自我需求,而是一種有目的的選擇——從過度擁有,轉向更簡單而有意義的生活,提升內心滿足感與幸福感(Lloyd & Pennington, 2020)。
雜亂的環境會讓人感到疲憊與焦躁,彷彿一切都無法掌控。研究指出,當我們簡化空間與生活,就能減少感官和心理上的負擔,有效舒緩焦慮與壓力(Jain et al., 2023)。
少了干擾,我們的大腦能更專注地投入當下。極簡生活提供清晰的環境與心境,讓你更快進入心流狀態,提高工作與學習的效率(Travers, 2023)。
當我們不再被物慾牽引,而是將注意力放在內在價值與人際連結上,會更容易感受到真正的快樂(Rich et al., 2017)。極簡主義幫助我們回到初心,珍惜當下。
極簡不只是清理空間,更是調整內心。當我們放下不必要的事物,就能更清楚看見自己的價值觀與渴望,培養穩定的自我認同與方向感(Lloyd & Pennington, 2020)。
簡單的生活,讓我們有更多時間與心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人身上。極簡讓人更懂得經營有深度、有意義的關係,而不是疲於應付表面的社交(Lloyd & Pennington, 2020)。
極簡主義不是一夜之間的大改變,而是從生活中的小習慣開始。這裡有幾個簡單的方法,幫助你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極簡,讓生活變得更自在、更有品質。
透過 MindForest,你可以慢慢建立一種簡單而有力量的生活節奏,與內在的平靜重新連結。

量身打造的心理建議,幫助你化繁為簡。ForestMind 協助你釐清目標、培養韌性,找回內在的穩定與自信。

簡單記錄、深度反思。透過靈感日記,你可以更輕鬆地整理思緒,觀察情緒波動,培養更有意識的成長過程。

探索自我,發現優勢與盲點。這些工具協助你提升自我覺察,讓你朝著真正重要的方向前進。

立即下載 MindForest,展開你的極簡之旅,在簡約中找回內在的寧靜與清晰。
當我們學會放下無謂的人事物,我們便能重新找回內心的寧靜與力量。極簡主義不是讓生活變得空白,而是為真正重要的人事物騰出空間。在這個節奏飛快、資訊爆炸的時代,選擇簡單,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溫柔的自我照顧。願你在每一次整理、每一個放下之中,遇見更自在的自己。
參考文獻
Iyer, R., & Muncy, J. A. (2016). Attitude toward consumptio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 50(1), 48-67.
Jain, V. K., Gupta, A., & Verma, H. (2023). Goodbye materialism: exploring antecedents of minimalism and its impact on millennials well-being.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 1–27.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007/s10668-023-03437-0
Lloyd, K., & Pennington, W. (2020). Towards a theory of minimalism and wellbe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Positive Psychology, 5(3), 121-136.
Rich, S. A., Hanna, S., & Wright, B. J. (2017). Simply satisfied: 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 in the life satisfaction of voluntary simplifiers.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8, 89-105.
Travers, M. (2023, July 9). 5 ways minimalism can benefit your mental well-being. Psychology Today.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ca/blog/social-instincts/202307/5-ways-minimalism-can-benefit-your-mental-well-being
探索實用的心理學貼士,立即應用到日常生活裡。由培養抗逆力、改善人際關係,到尋找工作平衡,我們的網誌分享心理學,陪伴你不斷成長。

甚麼是「仇富」?一種潛藏於社會的防衛心態 你是否曾經在心中暗暗想過:「有錢人都很虛偽」? 或者當別人成功時,你第一個反應是:「他靠父幹吧。」 這種微妙而複雜的心態,就是心理學中所謂的「仇富」(resentment towards the rich)。 它並不單純是「嫉妒」,而是一種在社會比較中產生的道德防衛機制──當人感覺自己被剝奪權力與資源時,便會透過貶低成功者來維護內在的自尊(Feather, 1999)。

在長大的過程中,我們學會了理性、自控、堅強,但卻常常忘了——我們心裡其實還住著一個內在小孩。那個孩子也許曾被忽略、被誤解、被迫長大。所謂「療癒內在小孩」,不是一種玄學,而是一種深層的心理修復與自我覺察。

你有沒有發現,長大後的我們,常常不知不覺地重演原生家庭的劇本?也許你會在關係中變得過度敏感、害怕被拒絕;又或是無論多努力,都難以感覺被愛。這些情緒並不是無中生有,而是來自我們最早學會「如何愛與被愛」的地方——原生家庭。心理學提醒我們:要真正了解現在的自己,就要先回到那個最初影響我們情緒與信念的地方。
下載 MindForest,將知識應用於生活當中。ForestMind AI 夥伴會為你提供度身訂造的支持,見證你的每一步成長,助你發揮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