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24, 2025
Relationship

為什麼人們如此殘忍?理解批判、謠言與善良者受傷的心理學

Natalie Hui
Psychology Specialist, PsyTech Team, TreeholeHK

在這個世界上,善良的人往往受傷最深。為什麼批判與謠言如此猖獗?我們該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保護自己?

人類為何天生愛批判?同情與批判的心理角色

讓我們從一個殘酷的真相開始:人類天生就愛批判。這並非因為我們本質邪惡,而是大腦運作的方式使然。為了簡化世界,我們的思維習慣於快速分類,這種心理機制稱為社會分類(social categorization)(Tajfel & Turner, 1979)。然而,這種簡化往往導致偏見、刻板印象,甚至殘忍行為。

可以這樣理解:你的大腦就像一個懶惰的圖書館員,它不願花時間細讀每本書,於是直接把人們分成「好」與「壞」兩類。這就是謠言與八卦的來源。當我們聽到關於某人的故事,大腦會迅速吸收,而不是主動探究真相(Baumeister et al., 2004)。

然而,批判與八卦者往往不認為自己殘忍,甚至可能覺得自己是在「關心」或「分享資訊」。這種現象被稱為道德自我許可(moral self-licensing),即人們透過認為自己出於好意,來合理化自己的負面行為(Monin & Miller, 2001)。

謠言工廠:為什麼人們熱愛八卦?

八卦並非現代現象,而是人類最古老的社交行為之一。研究顯示,八卦有多種功能:它能加強社會聯繫、建立行為規範,並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中提供一種控制感(Dunbar, 2004)。

然而,八卦也有黑暗的一面——它往往針對異類或脆弱的人。為什麼?因為談論別人的缺點,比面對自己的不安要容易得多。這種心理動機源自社會比較理論(social comparison theory),人們透過貶低他人來提升自身地位(Festinger, 1954)。

更糟的是,被談論的人往往沒有機會為自己辯護。謠言比真相來得刺激,於是它被迅速傳播,而當事人的故事則被忽視,形成一個難以打破的殘忍循環

為什麼善良的人最容易受傷?

如果你曾因他人的殘忍言行而受傷,你並不孤單。善良的人往往更容易受傷,因為他們更開放、更信任他人。這些特質雖美好,卻也讓他們成為被攻擊的對象。

研究顯示,親和力高(agreeableness)的人(即較具同理心與溫和性的人)更容易成為操縱者的目標(Graziano & Tobin, 2002)。對操縱者來說,善良不是優勢,而是可利用的弱點。他們認為善良的人不會反擊,因此得寸進尺。

與此同時,施加傷害的人往往低估了自己的行為帶來的影響。這種現象稱為同理心差距(empathy gaps),即人們難以理解別人的痛苦感受(Loewenstein, 2005)。對他們來說,這可能只是「無害的閒聊」或「善意的建議」,但對受害者而言,卻可能是一記重擊。

善良的人如何保護自己?

如果你是一個善良的人,在這個充滿批判的世界裡,該如何自處?關鍵不是改變你的善良,而是學會如何運用它。以下幾個策略可以幫助你:

  • 設定界限:善良不代表你必須忍受傷害。學會說「不」,並與有毒的人保持距離。
  • 培養自我意識:理解自己的心理弱點,並察覺何時正在被利用。寫日記或進行心理治療可以幫助你建立這種意識。
  • 建立支持網絡:與那些珍惜你善良、願意在你受到傷害時支持你的人同行。
  • 練習認知重構:當別人的批判影響你時,提醒自己,他們的言行反映的是他們,而非你的價值

下載 MindForest,打造你的情感韌性

如果你正在應對批判、謠言或人際傷害帶來的情緒壓力,試試 MindForest。這款應用運用心理學作為你的個人成長教練,提供界限設立壓力管理情感韌性訓練的工具。無論你是面對八卦、惡意評論,或是想變得更加自信,MindForest 都能幫助你將善良轉化為力量。

參考文獻

  • Baumeister, R. F., Zhang, L., & Vohs, K. D. (2004). Gossip as cultural learning.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8(2), 111-121.
  • Dunbar, R. I. M. (2004). Gossip i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8(2), 100-110.
  • Festinger, L. (1954). A 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 Human Relations, 7(2), 117-140.
  • Graziano, W. G., & Tobin, R. M. (2002). Agreeableness: Dimension of personality or social desirability artifac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0(5), 695-727.
  • Loewenstein, G. (2005). Hot-cold empathy gaps and medical decision making. Health Psychology, 24(4), S49-S56.
  • Monin, B., & Miller, D. T. (2001). Moral credentials and the expression of prejudi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1(1), 33-43.
  • Tajfel, H., & Turner, J. C. (1979). 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intergroup conflict.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33(47), 74-88.

You May Like🗞️

Relationship

為什麼人們如此殘忍?理解批判、謠言與善良者受傷的心理學

Read More
Relationship

大多數人把「愛」看成被愛,而不是主動去愛 :有關愛的心理學剖析

Read More
Relationship

煤氣燈效應(Gaslighting)是甚麼?解構情緒操控與 2 招自救方法

Read More
Career

成長思維是什麼?學會 4 個心理策略,重新定義成長心態

Read More

如何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和態度?心理學5大法則教你輕鬆應對

Read More

揭開3個人性的弱點,提升自我認知與人際影響力

Read More
Contact us

[email protected]

4F, Chinachem Johnston Plaza
178 Johnston Road
Wan Chai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