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24, 2025

情緒價值真的能滿足你?當 AI 取代人際互動,情感共鳴正在悄悄流失!揭開 AI 陪伴的隱藏危機

Sammie Tang
Content Creator/Designer

最近,「情緒價值」這個詞在網絡上火了,許多人開始討論伴侶或朋友是否能夠「給滿情緒價值」。簡單來說,這指的是當我們遇到困難或情緒低落時,對方是否能夠提供安慰、鼓勵和理解,讓我們感覺被接納和珍惜

但當我們開始過度強調情緒價值時,是否反映了一種更深層次的心理需求?會不會無意間讓我們對人際關係產生錯誤的期待?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情緒價值的本質、可能的風險,以及如何用更健康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情緒價值」的來源

其實,情緒價值並不是一個心理學的正式概念,但類似的想法一直都存在。例如,在戀愛或人際關係中,我們常聽到要適時地稱讚對方、展現認可和支持,這些都是提升情感滿足度的小技巧。

最近,短影音平台上流行的「五個方法讓你的伴侶情緒價值拉滿」等內容,無非是強調多說些「你好棒!」、「你真厲害!」這類話,讓對方覺得被重視。但這樣的互動真的能建立深厚的情感連結,還是只是一種工具性的溝通方式呢?

當情緒價值變成人際關係中的「交易」

我們通常會將「價值」與可衡量、可交換的東西聯繫在一起,當「情緒價值」被視為一種可計分的資源,比如「說早安+10分」、「稱讚對方+50分」,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正在用「交易」的方式經營關係?

當關係變成「給予—回報」的模式時,我們可能會變得過度依賴對方提供情緒價值,而忽略了雙方互相成長的重要性。精神分析學家柯哈特(Heinz Kohut)提出的「自體心理學」(Self Psychology)能幫助我們理解這種現象。他認為,我們有時會把他人當成「自體客體」(Self-Object),也就是把對方視為自身的一部分,而非獨立的個體 (Baker & Baker, 1987)。例如,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父母的肯定,來建立自尊感;一個成年人在職場中希望獲得上司的認可,以鞏固自我價值。換句話說,當身邊的人無法滿足我們的期待時,我們可能會感到十分失落。

這樣的期待,本質上並沒有錯,因為人類天生需要與他人連結。然而,問題在於,當我們無意識地將對方視為「自我延伸」時,我們可能會忽視對方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存在。這種心理機制與情緒價值有著密切的關聯。當我們過度追求情緒價值,其實是在尋找一種無條件的情感支持希望對方能夠時刻迎合我們的需求,避免失望和受傷。然而,這種期待可能會讓關係變得單向,甚至導致依賴性過強,使我們無法真正建立成熟的情感連結。

AI 也能提供情緒價值?

有趣的是,許多人開始認為 AI(例如 ChatGPT)能比真人更提供穩定的情緒價值,因為 AI 總是耐心傾聽、不會發脾氣,還能給出暖心的回應。但這樣的互動真的是「關係」嗎?

從技術層面來看,AI 透過「預訓練」(Pre-training)和「監督式微調」(Supervised Fine-Tuning, SFT)來學習如何迎合用戶的情緒需求,這使得 AI 看起來「比人更懂你」。但本質上,這只是一種投射——我們其實是在和自己內心的需求對話,而不是和一個真正理解我們的個體建立關係。

這就像某些人透過虛擬戀愛、成人影片或特定服務尋求情感慰藉一樣,這些體驗提供了即時滿足,但無法真正替代深度的情感交流。

真實的關係 vs. AI 的陪伴

AI 或許能帶來片刻的情緒慰藉,但真實的人際關係卻是一場不可預測的冒險。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我們會經歷誤解、爭吵甚至失望,但這些挑戰正是關係成長的關鍵。

心理學認為,嬰兒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學習「適當的失望」,比如父母無法時刻滿足他們的需求,這樣他們才能發展出獨立的自我。同樣地,在成人的人際關係中,適當的失望能幫助我們學習如何調適自己,建立更穩固的情感依附。

回到自體心理學的觀點,真正健康的人際關係,應該包含一定程度的的失望和挑戰。當我們和人互動時,對方不可能 100% 滿足我們的需求,這樣的經歷雖然可能會讓我們感到挫折,但也是讓我們成長的關鍵。透過這些經驗,我們學會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如何接受他人的獨立性,進而發展出更穩定的自我。

如果我們過度依賴 AI 或他人來「滿足」我們的情緒需求,可能會讓我們變得更難以忍受現實關係中的不確定性,甚至影響我們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

讓我們關注「情感共鳴」,而不是「情緒價值」

與其一味追求情緒價值,我們應該更關注「情感共鳴」(Emotional Resonance)。情感共鳴來自於真實的互動,而不只是單向的情緒支持(Decety & Meyer, 2008)。例如,一起完成一項有意義的計畫、進行深入的對話,甚至只是分享一個獨特的時刻,這些都比單純的「給予情緒價值」更能建立深厚的關係。

很多人習慣「交易式的情緒價值」,因為它可控、可預測、風險低。但真正的共鳴則是不可預測、甚至可遇不可求的——這也正是它的珍貴之處。

如《進擊的巨人》中所說:「這個世界是殘酷而美麗的。」人際關係亦是如此,它帶來傷害,但也帶來真正的成長與價值。

下載 MindForest,讓你的人際關係更有深度與共鳴

在社交與親密關係中,你是否曾感到對方忽冷忽熱,或是難以建立真正的情感連結?是否有時候無法理解對方的感受,導致誤會與疏遠?MindForest 透過 AI 智慧陪伴,幫助你深化人際關係,提升情感共鳴,讓每段關係都建立在理解與真誠之上。

1)設立個人願景,建立健康關係

當我們對自己的需求與界線不夠明確時,很容易進入不平衡的關係。MindForest 幫助你探索自身價值觀與人際需求,讓你清楚自己希望建立的關係模式,避免過度迎合或陷入消耗性的互動。透過 AI 引導,你將學會如何與他人建立互相尊重、支持與成長的關係

2)AI 導師,解析人際互動

人際溝通充滿細微的情緒與語言線索,稍不留意就可能產生誤會。MindForest 的 AI 導師幫助你分析對方的行為,協助辨識溝通中的情感。當你感到困惑時,AI 會提供心理學分析,讓你在關係中更加自信與清晰

3)靈感日記,提升情感智慧

好的關係來自自我覺察與持續學習。MindForest 提供引導式日記功能,幫助你記錄與反思人際互動中的情緒與經驗。透過 AI 反饋與個性化建議,你將學會如何更好地表達自己、理解他人,培養更深層次的情感共鳴,讓關係變得更加有意義與真誠。

下載 MindForest,讓你的人際關係更有深度與共鳴

現在就下載 MindForest,讓 AI 成為你的智慧夥伴,深化人際關係,提升情感共鳴,讓每一次互動都充滿溫度與理解

結語:擁抱真實的關係

過度追求情緒價值,可能會讓我們忽略人際關係的本質——那是一場不斷學習、成長與適應的旅程。我們應該學習如何與人建立更深層次的連結,而不是只尋求即時的情緒補給。

AI 可以是我們探索內心的工具,但它無法取代真正的人際互動。真實的關係雖然充滿挑戰,但正是這些挑戰,讓我們更理解自己,也讓我們變得更成熟。

與其沉溺於短暫的情緒慰藉,不如勇敢擁抱人際互動的不確定性,學習如何建立真正的情感共鳴,這才是通往心靈富足的道路。

參考文獻

Baker, H. S., & Baker, M. N. (1987). Heinz Kohut's self psychology: an overview.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44(1), 1-9.

Decety, J., & Meyer, M. (2008). From emotion resonance to empathic understanding: A social developmental neuroscience account.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20(4), 1053-1080.

You May Like🗞️

從痛苦和失落中成長:意義治療助你突破迷茫,活出更有意義的人生

Read More

願意付出的人回報更多?如何成為善良又成功的好人,而不是濫好人

Read More

六個鼓勵自己改變人生的方法!對抗惰性和拖延, 提升行動力

Read More

情緒價值真的能滿足你?當 AI 取代人際互動,情感共鳴正在悄悄流失!揭開 AI 陪伴的隱藏危機

Read More

焦慮型依戀:4大改善方法,面對不安和過度依賴,在關係中重拾安全感

Read More

逃避型依戀:6個改善方法,學習不再疏遠對方,建立健康親密關係

Read More
Contact us

[email protected]

4F, Chinachem Johnston Plaza
178 Johnston Road
Wan Chai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