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試過明明心裏覺得某個答案不太對,但因為身邊的人都說「就是這個!」你最後也跟著選了?事後再回想,可能還會問自己:「欸,我明明知道不是這樣的啊,為甚麼我會跟著大家做呢?」這,就是心理學中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從眾效應(Conformity Effect)。
簡單來說,從眾效應是指我們因為想要與群體保持一致,而改變自己原本的想法或行為。這個現象幾乎無處不在,從學生時期上課投票、出門穿搭風格、到長大後的職場會議表態、社群媒體留言風向,無一不是從眾效應在發揮作用。
但你可能會想,「這樣不是很沒主見嗎?」其實不然。從眾,是一種深植人類演化與社會生存的心理反應。人是群體動物,我們天生就有與人建立連結、獲得認同的需求 (Cialdini & Goldstein, 2004)。從眾,有時是為了避免被排擠。有時,是因為我們相信別人可能知道得比我們多。
心理學家 Deutsch 和 Gerard 在 1955 年提出了兩種從眾的主要原因:
1)資訊性從眾(Informational Conformity): 當我們不確定該怎麼做,或認為別人比我們更了解情況時,我們會傾向相信群體的判斷。例如,在餐廳不知道點什麼好,看到大家都點某道菜,你也會覺得「那應該不錯吧?」
2)規範性從眾(Normative Conformity): 即使我們心裡知道什麼是對的,也可能因為不想顯得「不合群」、害怕被批評或排擠,而選擇跟大家一樣。就像明明知道某個笑話不好笑,但大家都在笑,你也只好乾笑幾聲。
說到從眾效應,怎能不提 Solomon Asch 在1951年的經典實驗?
他請受試者進行一個「視覺判斷」,參與者需要判斷哪一條線的長度跟標準線一樣。這麼簡單的題目,照理說不會答錯吧?但實驗的關鍵是——除了最後一位受試者,其他人其實都是實驗助手,故意在某幾輪給出明顯錯誤的答案。
結果呢?在壓力之下,大約 75% 的參與者至少曾有一次選擇了錯誤答案,僅僅因為他們看到其他人都這麼說。這,就是從眾效應的威力。
除了怕被排擠、想要做對以外,其實從眾行為背後還藏著一些很人性的小劇場:
這些微妙的心理活動,其實每天都在我們心中上演,只是我們沒那麼常察覺。
在現在這個每天都被推播、演算法追著跑的社群時代,從眾效應更是無孔不入。
看到某則貼文按讚數破萬,還沒看清楚內容就忍不住按個讚?看到留言區一面倒支持某個觀點,就不自覺跟著同意?這些都不是巧合,而是社會心理在默默影響我們。
社群媒體的「公開透明」讓我們更容易看到別人怎麼想,也更在意自己的發言會不會被接受、會不會顯得格格不入。這時候,從眾效應就像一種「社群生存本能」,讓我們選擇跟著風向走,至少不會顯得太奇怪。
其實,從眾行為並非全然負面。
不過問題是——當我們「太容易從眾」,或者「明知道不對還選擇跟隨」,就可能失去自我判斷,甚至做出錯誤選擇。
既然從眾是人性,我們該怎麼避免「盲從」而不是「有意識地選擇」?這裡有幾個簡單又實用的小方法:
1)暫停一下,問問自己:我真心這樣想嗎? 在做出決定前,先給自己一點時間反思。
2)留意你是不是因為「不想被討厭」而改變了想法。 若答案是,是不是能找個不傷和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同?
3)多觀察不同觀點與證據。 不要只看留言區最熱門的那幾則,看看其他意見,幫助你做更全面的判斷。
4)建立自信與界限。 不用每一次都要爭贏,但學會堅持自己的價值觀,是一種成長。
我們每個人都曾從眾,也都可能繼續從眾。那沒關係,這是人性,不是錯。
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在從眾與堅持中找到一個平衡?當群體的意見與自己的信念衝突時,我們是否能溫柔而堅定地說:「謝謝你們的看法,但我選擇這樣做。」
在這個「人云亦云」很容易、「做自己」卻需要勇氣的時代,希望你能記得——你是可以有自己想法的。 你也值得被尊重,即使與眾不同。
下次面對選擇時,不妨停下來想一想:這是我真的想要的嗎?還是我,只是不想當那個不同的人?
願我們都能在群體中保有自我,也在做自己的路上不孤單。
在這個資訊過載、意見紛飛的時代,我們很容易在不自覺中受到群體影響,迷失方向。但其實,重新找回自己的聲音,從日常開始就能做到。MindForest 就是一個讓你練習這件事的好地方。
你不需要隨波逐流。ForestMind會根據你的狀況,給你量身定做的心理建議,協助你釐清思緒、練習做出自己的選擇。它就像一位溫柔但理性的朋友,在你迷惘的時候,提醒你:你的感受與判斷是有價值的。
日記不是只有記錄事件而已,它也是你跟自己對話的空間。你可以在這裡寫下每天的觀察、情緒、甚至是你發現自己在「跟風」的時刻。從文字中,你會慢慢看見:原來你早就有自己的看法,只是以前沒有給它一個出口。
每個人的價值觀、決策風格都不一樣。MindForest 的心理測評設計,幫你更認識自己的偏好和傾向,也讓你更能理解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會被群體影響。當你對自己有更多覺察,也就更能在群體中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
不需要反抗社會,也不用硬撐著做「與眾不同」的人。你可以很溫柔、很真實地,成為那個「忠於自己」的人。
現在就下載 MindForest,開始用一點點覺察、一些些記錄,把每天的選擇,慢慢還給你自己。🌱
參考文獻
Asch, S. E. (1951). Effects of group pressure upon the modification and distortion of judgments. In H. Guetzkow (Ed.), Groups, leadership and men; research in human relations (pp. 177–190). Carnegie Press.
Cialdini, R. B., & Goldstein, N. J. (2004). Social influence: Compliance and conformity.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5, 591–621.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psych.55.090902.142015
Deutsch, M., & Gerard, H. B. (1955). A study of normative and informational social influences upon individual judgment.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3), 629–636. https://doi.org/10.1037/h0046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