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仇富心理學:為何我們會討厭社會上比自己成功的人?從尼采到現代心理學的啟示
甚麼是「仇富」?一種潛藏於社會的防衛心態 你是否曾經在心中暗暗想過:「有錢人都很虛偽」? 或者當別人成功時,你第一個反應是:「他靠父幹吧。」 這種微妙而複雜的心態,就是心理學中所謂的「仇富」(resentment towards the rich)。 它並不單純是「嫉妒」,而是一種在社會比較中產生的道德防衛機制──當人感覺自己被剝奪權力與資源時,便會透過貶低成功者來維護內在的自尊(Feather, 1999)。
開始一份新工作時,你是否也會擔心能不能融入團隊,和同事建立良好的關係呢?畢竟,我們一天裡大部分工作的時間都和同事相處。這些職場關係不僅影響工作效率,也與我們的滿足感息息相關。良好的同事關係可以讓合作更順暢,溝通更高效,甚至讓工作變得愉快起來。那麼,怎麼做才能快速融入新環境,與同事建立深厚連結呢?以下四個實用方法,幫助你輕鬆搞定!

開始一份新工作時,你是否也會擔心能不能融入團隊,和同事建立良好的關係呢?畢竟,我們一天裡大部分工作的時間都和同事相處。這些職場關係不僅影響工作效率,也與我們的滿足感息息相關。良好的同事關係可以讓合作更順暢,溝通更高效,甚至讓工作變得愉快起來。那麼,怎麼做才能快速融入新環境,與同事建立深厚連結呢?以下四個實用方法,幫助你輕鬆搞定!
剛進新公司時,面對陌生的環境和同事,緊張或尷尬是很正常的。你是否也曾經覺得不知道怎麼開口融入呢?其實,與其急著表現自己,不如先專注於傾聽!
例如,在團隊午餐或活動中,你可能會發現同事們習慣圍在熟悉的人身邊聊天,形成小圈子。這時,不必硬著頭皮去加入,而是試著聽聽他們在聊什麼,表現出對話題的興趣。即使你不熟悉新同事,也可以從傾聽中了解他們。畢竟,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聲音被聽見。
這樣的互動方式不僅讓同事感到被尊重,也能讓你更快熟悉團隊文化。別忘了,傾聽能拉近彼此的距離,讓信任自然萌生! (Kriz et al., 2021)。
有沒有發現,很多時候當你向別人請教時,對方往往很樂於幫助你?人們喜歡分享自己的經驗,尤其是在他們擅長的領域! 所以,不妨把請教當作一個與同事建立關係的好機會。
例如,如果你注意到團隊中某位同事在某個領域非常有經驗,不妨主動問問他們的建議。試著說:「我聽說你拍攝很厲害!我下週要幫朋友拍婚禮,有什麼建議嗎?」這樣的對話不僅能幫你學到實用技能,還能讓對方覺得被尊重。
此外,這個方法對上司也同樣適用!請教他們的專業意見,不僅能展現你的好學態度,也能拉近彼此距離,為未來的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礎。還在等什麼?勇敢問吧!
如果說傾聽是建立信任的第一步,那麼分享自己就是加深連結的關鍵!自我揭露 (self-disclosure) (Cozby, 1973)是一種強大的溝通方式,可以讓對話更有深度,也讓同事更了解你的為人。
你可以從簡單的話題開始,例如:「最近有沒有推薦的餐廳?」、「你假期都喜歡去哪玩?」這些輕鬆的對話能迅速拉近距離!當彼此熟悉後,還可以聊聊對未來的期待、職業規劃,甚至是克服挑戰的故事。
當完成一個專案後,你可以問同事:「這次的結果你滿意嗎?接下來你有什麼目標嗎?」這樣的對話往往能打破表面的寒暄,進一步讓彼此了解內心想法。分享自己並不是要炫耀,而是建立雙向的信任!
職場上總會遇到意見不同或分歧的時候,你會怎麼處理?是悶在心裡,還是直接爭執呢?其實,心理學有一種溫和且有效的溝通方式,就是使用非暴力溝通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Rosenberg, 2003)。
比如,當你覺得項目負擔太重時,與其說「你怎麼都不幫忙?」不如換一種方式問:「這個項目對我來說有點吃力,你能不能幫我分擔一些呢?」這樣的表達方式既能讓對方明白你的需求,也能促進合作,而不是激發矛盾。
當然,觀察對方的反應也很重要。如果對方願意溝通,那麼這樣的互動不僅能解決當前問題,還能讓彼此更了解如何支持對方。用心溝通,會讓職場關係更和諧!
如果你希望進一步改善職場人際關係,不妨試試 MindForest 。它能幫助你輕鬆應對各種挑戰,與同事建立更健康的關係:
學習如何在壓力下保持冷靜,與同事保持積極互動。
針對你的實際情況,提供具體建議,幫助你解決人際關係上的困擾!
記錄與同事的互動,找到改善溝通的機會,讓你的職場關係更和諧。

有了 MindForest,你不僅能提升溝通技巧,還能讓職場關係更穩固、合作更順暢!
職場不只是工作的地方,還可以是彼此支持、共同成長的溫暖空間。多傾聽、多請教、適時分享自己,再加上一些溫和的溝通技巧,你會發現建立良好的同事關係並不難。用心經營這些互動,工作會變得更加愉快,也更有成就感!
你準備好迎接新工作的挑戰了嗎?試著用這些方法,一步步拉近與同事的距離,在工作中從此多一份笑容吧!
參考文獻
Cozby, P. C. (1973). Self-disclosure: A literature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79(2), 73–91.
Kriz, T. D., Kluger, A. N., & Lyddy, C. J. (2021). Feeling Heard: Experiences of Listening (or Not) at Work.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2, 659087.
Rosenberg, M. B. (2003).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A Language of Life (2nd ed.). PuddleDancer Press.
Dumas, T. L., Rothbard, N. P., & Phillips, K. W. (2008). Self Disclosure: Beneficial for Cohesion in Demographically Diverse Work Groups?. Research on Managing Groups and Teams, 11 143-166.
Zhang, W., Qian, J., & Yu, H. (2022). How and when seeking feedback from coworkers pays off? The mixed role of coworker relationship.
Frontiers in psychology,13, 938699.
探索實用的心理學貼士,立即應用到日常生活裡。由培養抗逆力、改善人際關係,到尋找工作平衡,我們的網誌分享心理學,陪伴你不斷成長。

甚麼是「仇富」?一種潛藏於社會的防衛心態 你是否曾經在心中暗暗想過:「有錢人都很虛偽」? 或者當別人成功時,你第一個反應是:「他靠父幹吧。」 這種微妙而複雜的心態,就是心理學中所謂的「仇富」(resentment towards the rich)。 它並不單純是「嫉妒」,而是一種在社會比較中產生的道德防衛機制──當人感覺自己被剝奪權力與資源時,便會透過貶低成功者來維護內在的自尊(Feather, 1999)。

在長大的過程中,我們學會了理性、自控、堅強,但卻常常忘了——我們心裡其實還住著一個內在小孩。那個孩子也許曾被忽略、被誤解、被迫長大。所謂「療癒內在小孩」,不是一種玄學,而是一種深層的心理修復與自我覺察。

你有沒有發現,長大後的我們,常常不知不覺地重演原生家庭的劇本?也許你會在關係中變得過度敏感、害怕被拒絕;又或是無論多努力,都難以感覺被愛。這些情緒並不是無中生有,而是來自我們最早學會「如何愛與被愛」的地方——原生家庭。心理學提醒我們:要真正了解現在的自己,就要先回到那個最初影響我們情緒與信念的地方。
下載 MindForest,將知識應用於生活當中。ForestMind AI 夥伴會為你提供度身訂造的支持,見證你的每一步成長,助你發揮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