呢個問題相信唔少人夜深人靜時都問過自己。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Heidegger)話過,人類係唯一會為「存在」本身感到焦慮嘅生物(Jiang, 2014)。呢種「存在式焦慮」其實係份禮物——當你開始質問人生意義,你先有機會擺脫社會畀你嘅標準答案,聽見內心真正嘅呼喚。
有趣嘅係,心理學研究發現,「意義感」唔係單一維度。佢包含三個核心(Wang & Dai, 2020):目的感(我嘅行動有方向)、連貫感(我嘅經歷有內在邏輯)、重要感(我嘅存在有價值)。就好似砌拼圖,當呢三塊拼埋一齊,你先會睇到成幅圖畫。但問題來了:點解咁多香港人明明事業有成,依然覺得「空心」?關鍵在於——
你記唔記得細個作文《我的志願》,全班有一半人話要做醫生律師?社會成日將「成功」包裝成單一配方:高薪、大屋、名牌。但正向心理學研究發現,當人純粹追求外在目標(extrinsic goals),滿足感就好似食薯片——爽一陣,但好快又餓(Lan et al., 2017)。
真正嘅意義感,其實來自「自我和諧目標」(self-concordant goals)。即係話,你嘅行動同內在價值觀百分百吻合。舉個例:同樣係做社工,A君因為「阿媽話呢行穩定」而日日怨氣沖天;B君卻因為「見到弱勢社群笑我就開心」而越做越起勁。點解分別咁大?因為B君嘅選擇符合佢「關懷他人」嘅核心價值。
冰山實驗: 試吓拎張紙,寫低你最敬佩嘅三個人嘅特質(唔准寫「有錢」!)。你會發現,真正打動你嘅,往往係佢哋點活出人性光輝——可能係堅持、創意,或者慈悲。呢啲先係你靈魂深處真正渴望嘅嘢。
知道價值觀只係第一步,難就難在點樣將抽象嘅「意義」變成每日起床嘅動力。史丹福大學有個經典研究:他們觀察咗一群抗癌成功人士,發現佢哋有個共同點——唔係「戰勝病魔」呢個結果,而係過程中搵到微小但確定嘅掌控感(Chen, 1987)。
意義唔係等嚟,係做出嚟嘅。試將大目標拆解成具體、可度量嘅行動。例如:
晚黑瞓前問自己兩條問題:
研究顯示,持續做呢個練習嘅人,六星期後抑鬱症狀明顯降低(Yin et al., 2020)。因為佢哋學識咗主動創造意義,而唔係被動等命運安排。
我見過唔少個案,佢哋最痛苦嘅唔係失敗本身,而係覺得「所有努力都冇意義」。這時要記住存在主義治療大師 Viktor Frankl 嘅話:「人可以被剝奪一切,除咗一樣嘢——選擇自己點樣面對困境嘅自由。」
關鍵係用「同時」代替「但是」。例如:「我而家好痛苦,同時我知道呢段經歷會令我更強大。」語言嘅微妙轉換,會令大腦產生完全唔同嘅化學反應。
法國作家卡繆話過:「人生的意義就係你活出佢嘅過程。」當你開始用自己嘅價值觀主導選擇,就算係洗碗咁普通嘅事,都可以變成「照顧家人健康」嘅愛的實踐。
參考資料: